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唐孝军
[导读] 高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其可以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效果

        唐孝军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
        摘要:高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其可以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效果。德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素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社会发展中,都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针对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针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践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与分析,能够为其实际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工作

前言: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德育素质的要求逐渐提升,而德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能够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高中阶段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知识,其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情况会对自身的整体面貌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在高中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改善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使高中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高中教育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不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需要展开德育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其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有效性。高中生综合素质情况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高中教师需要对德育教育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可以更加理性的看待高考,为其实际发展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实际指的是学生本身需要具备的满足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展开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对其最后的发展来讲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可知,高中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和层次性要两点。前者指的是高中三年的德育教育目标是一个整体,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的正确方向,而后者指的是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其心理发展情况,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不同层次,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展开[1]。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学生道德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措施
(一)借助活动展开德育教育
        相较于传统理论知识教学工作来讲,活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兴趣,所以高中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可以利用活动,加强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母亲更加感恩,可以在母亲节期间,开展礼品制作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经历出发,讲述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做出的贡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加有效地认识到母亲对于自身的付出,形成感恩意识。

在讲述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制作材料,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为母亲制作一份礼物。而教师则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心意融入到礼物之中,并写一张表达自身情感的卡片[2]。借助这一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母爱的伟大,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利用沟通纠正错误思想
        因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中生会出现一些错误思想,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教师需要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使其认识到这些思想的不正确,借此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建设效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其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并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相关行为的错误。例如,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严重的迟到早退情况,对于课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导致自身与他人都无法然后都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就需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迟到早退的原因,按照学生提供的理由为其提供帮助,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能够克服的原因,而出现相关问题,使其遵守课堂纪律,提高对于自身的规范效果,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高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自身原本的错误,优化学生道德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情景融合学科教学
        环境对于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处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使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创建出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3]。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的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其所处环境,在环境中融入积极的思想,借此使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正面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设计德育主题板报。在其他小组设计的过程中,让没有参与设计的学生观察板报内容,进而感受其中的价值观。环境对于学生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提高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认识到环境的作用,并创建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结论:在高中德育教育中,提高学生等于水平是一项长期过程。在这一教育工作中,教师不能出现任何懈怠心理,因为其会对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德育教育工作之中,教师需要找到自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借此不断思考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利用本身的品德与才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其进入到更高的道德层次,使学生拥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的实施提供帮助,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庭德育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探索——以兰州新区舟曲中学为例[J].新课程,2020,11(33):8.
[2]孙立东.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一所县级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47-51.
[3]钟子盈.如何把德育工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渗透到高中音乐教学中[J].北方音乐,2019,39(09):181+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