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摘要:新时期的初中生德育管理,应建立在班主任对初中生身心罚站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对德育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以及对现实教学情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文章针对目前初中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具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打破当前德育教学面临的限制,推动初中德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管理策略;创新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德育管理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由于每个学校的现实情况不同,每个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解读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学创新而导致德育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要分析和明确由于缺乏教学创新而对德育工作造成的阻碍以及原因,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目标,探究有效的创新教学与管理方法。
一、目前初中生德育管理缺乏创新的表现及原因
(一)德育管理脱离教学实际
现阶段的初中德育管理教学中,存在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一些教师对于德育的理解不够具体、准确,这就导致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教师还是容易陷入过于偏重理论、过于重视可见成绩提升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与德育发展有关的个人观念、行为习惯没有引起重视。并且在目前,由于受到家长、社会认同、教师、同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初中生内心也没有对发展德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教学的德育创新教学无法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德育方法不合学生兴趣
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他们的思维、身体素质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再以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因此相应的趣味德育教学活动,也要避免幼稚,要真正建立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此外,在教学中融入的方式方法,还应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注意并让其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共同为发展学生德育而努力。
二、新时期初中学生德育管理策略创新途径
(一)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德育教学
此处的教学实际具体包括德育课程目标、学生对现行德育课程的反馈和观感、已有的教学资源、设备等情况。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要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进行有机整合,让其发挥综合效应。比如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初中生对于教师讲述的一些德育大道理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或漠视情绪。而这些道理又是需要学生理解的。那么教师就可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将这些大道理设计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视频、案例、情境活动中去。
并且将教师主动讲授道理,学生被动听讲和理解的方式转变为教师提供资源,由学生主动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案例进行阅读和学习。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问题[1]。比如“孝道”主题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道德困境”的案例:A是无业游民,经常混迹在公交车、地铁站等地方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家里有一个老母亲,他经常面对老母亲的劝慰大声呵斥,但老母亲生病、疲惫时,他都会在一旁精心照顾。而为了医药费,看病钱,他偷的东西越来越贵重,最后被抓进了警察局。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在小组中对无业游民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他所做的事情发表看法,然后对比A所谓的孝道,和学生自己理解的孝道有何不同。最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发表看法。这样就将“孝顺父母”、“无所不用其极孝顺父母”、“虐待父母”等一些引发争议的话题,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通过站在不同角度,学生不仅能对正确的孝道有更深刻的看法,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学会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要多角度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围绕学生兴趣创新教学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学习时,他们不会再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也不会完全相信教师的话语,而会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质疑精神得到发展。同样,他们也对生活充满热情,许多事物都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因此对初中德育管理教学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桎梏,教师就必然要围绕初中生的德育发展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来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和具体内容[2]。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投入度,提高德育成效。比如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的周围的真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趣事,或者分享自己喜欢的某类宠物,某个电视剧。然后请学生站在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发表对于一些强相关的社会事件的看法,比如虐猫事件、流浪动物收留所、电视剧中的暴力血腥内容对青少年的危害等。具体形式可以通过辩论赛、讨论会、情景表演、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实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代入感。
这样通过将德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同时融入生活元素的方式,既能够让初中生对发展德育引起重视,还能通过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社会事件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强化熏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初中学生德育管理创新策略,需要针对在传统教学、现行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桎梏,分析德育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兴趣激发不足,进而导致教学创新难以顺利实现的主要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合教学、德育目标、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等主客观因素,充分利用新时期的技术、资源优势,增强教学互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如此才能让学生以一个更自愿、主动的态度重视并进行德育学习,并在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德育思想、行为、意识、习惯等的良好渗透和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站立.创新德育管理 落实立德树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71.
[2]赵允学.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创新[J].天津教育,2019(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