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瑞标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萧城一中235200
摘要:培养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的措施:一,运用多媒体智慧教学,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生动的了解;二,充分发挥交流优势,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在交流中促进进步;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四,多动手做物理实验,养成独立自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是中学理科综合的重中之重,占分数比例大,难度高,对大学理工学习影响深远。而现实是许多理科生谈物理色变,学生往往发现知识点自己都懂,但是一到做题时就发现自己做不出来,让人十分痛苦。笔者认为,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未形成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本文着重探讨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1.当今学生物理学习困境
1.1浅尝辄止,理解不到位
许多学生对物理原理的认识流于表面,机械性的记忆了物理原理条文,并没有深度挖掘其中的物理含义,也未能与之前的物理基础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虽然知道物理原理是什么,但是却不会用物理原理解题。在物理原理与物理题目之间,缺少了物理原理理解消化这一桥梁,学生就难以从原理过渡到问题。学生发现自己知道所有物理原理,却不能流畅解题时,往往陷入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与失望中。一些学生对物理心灰意冷,将本应用于物理的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导致物理成绩彻底崩盘。
1.2练习不足,不能灵活应变
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了物理原理,但是由于学习时间不足,学习计划的不合理或是懈怠,做的物理题目很少,题目数量不够训练量,许多常见的物理题型没有见过,在考试时发现有很多题目没有见过。做起来不知从何下手,或者掉入这一题目的陷阱当中。更多的情况是,考试题目在许多现有基础上的题目进行修改,学生发现自己做过原题目,但是发现与原题不同,不会随机应变,朦朦胧胧做了之后,觉得不对,又返回去重做,往往浪费时间,又没得到正确结果。
1.3未形成物理思维,无法举一反三
高中物理的核心问题还是学生没有形成物理思维与物理知识网络,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停落在基础阶段,无法将其转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知识脉络。遇到一元化的知识问题尚有余裕,但遇到两个方面知识点融合的物理问题,例如电磁运动过程与力学平衡融合的问题,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许多物理问题都渗透着核心物理思维,从该物理思维引申出无数的物理问题,学生不能看出这道题代表的物理思维,就不能在遇到这类题目时快速解决题目。
2.物理核心素养策略
2.1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知识直观化
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模式大行其道,运用智慧课堂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智慧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结合物理知识与趣味现象,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物理,乐于学习物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用视频教学,让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与原理。使学生使用多种感官了解物理,对物理学的理解更加充分。提升物理核心素养与物理基础能力。
2.2运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交流讨论是进步的基础,许多想法都是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物理学习中尤其应该重视思想,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思想的误差造成的,而讨论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者考试中大家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讨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在讨论中升化思想,获得进步,提升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
2.3引导学生多维思考,深度学习
理科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看问题的合理角度。物理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是观察物理过程的全程还是其变点,是从力学平衡角度解决还是分析角度解决。这道题是否可以用数学或哲学知识加以解决。许多物理问题并不难,只是学生被题目中的信息误导,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角度,偏离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物理思考角度,建设自己的多维思考能力。
2.4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原理
物理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的检测,理论的建立就成了空中楼阁。学习物理不应该停留在理论上,也要动手做实验,自己探究物理原理。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做实验,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物理核心素养。
结束语: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等理科学习的基础,对高考的重要性不遑多言,对大学学习也是十分重要。培养核心素养,养成核心素质,建立物理模型思维对物理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以物理思维培养为抓手,采取多方面措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建立完备的物理观。
参考文献:
[1]张延赐.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1):78-79.
[2]张晓坤.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探讨[J].高考,2021(3):125-126.
[3]蒋礼波.“物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现思考[J].高中数理化,2020(S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