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
广东省德庆县莫村中学 广东德庆526633
摘要:花季,是美丽绽放的,纵使美丽绽放的花季会有灿烂的阳光、纯真的笑脸,但是也会有迷离的细雨,成长的困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校教育而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美术;审美教育;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般情况下,作为有美术教育经验的教师,会不断探索和研究更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创作好的作品或者提高他们的成绩。上课时候,由于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对于一幅作品的讲解会进行书面程式化的介绍,而学生们自己的另类想法又被我们“及时”制止,最终使一节本该很有内容的美术课,上得索然无味,使本该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压抑不堪,使充满好奇与探究的学生也逐渐失去热情,我们与学生在心里上也拉开了距离。所以我认为:美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任务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美术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美术技法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多种题材的美术作品,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初中美术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和挑战。鉴于此,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审美教育中做了一些思考。
一、美术审美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利器”。
心理学有艺术疗法,美术疗法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那些在老师眼里常常没有工具,不完成作业,爱迟到的学生,每次在学校组织美术兴趣班时,他们也很喜欢参加这样的参加美术活动。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在其他文化学科上他们的表现得到表扬的时候少,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他们来到美术小组,他们得到肯定和被认可。特别是,为了鼓励这些孩子,在参加全国儿童艺术比赛之前,我用语言让他们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因此他们以及其认真的态度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当评选结果出来,有近80%的学生在书画比赛中获奖,我想他们一定在认为:我可以。
二、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激励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情感充沛。采用巧妙的方法、友好的教学态度、温和的语言,结合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教与学的环境氛围。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初中学生,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应是多样化的、丰富生动的。老师每次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们把老师看作是他们最亲最近的人。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的外表美之外,还要注意言语和蔼亲切,语调抑扬顿挫,表情变化丰富,有时还要唱几句歌词。例如:在讲《脸谱》一课时,提前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文章、诗歌、音乐等。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画脸谱,还鼓励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脸谱,我们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效果来吸引学生,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相关的知识,并从表演中感受到戏曲中脸谱的魅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优美的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三、在审美教育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初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追求美的方式。但是由于处在他们这个年龄的特殊阶段,学生们在追求美、认识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是模糊的。如:第17册美术课本中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很多学生误以为画画原来这么简单,因为这样乱七八糟的也叫世界名画,于是有的学生就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而对于画家画这幅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毫不关注,从而对绘画产生一种误区。因此,我们老师要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
2、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重于表面的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的内在美,往往认为表面美就是美。在给学生上《人物肖像》课时,特意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当我要求他们谈论他们的想法时,有些学生认为这个作品不好,更甚至有些讽刺。其原因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父亲那双指甲带着泥又黑又脏的手,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破茶碗很不卫生。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耐心地向学生们分析作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通过他饱经风霜的脸和粗糙的双手,让我们看到老一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而不是一个不爱卫生的老农民,作者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表现出一种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通过的品味、鉴赏及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仰慕,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教学也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四、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审美教育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学习的紧张,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现在的学生出于心理亚健康现象较多,在平时这些学生多表现情绪冷漠、缺乏上进心、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帮助学生摆脱这样的困境。
2、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时面对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他们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渴望与他人平等交流,另一方面,又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应该体现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尊重和理解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用心欣赏学生的智慧表现,这样往往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在素质教育的精神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美术的审美教育一直领先于其他学科,因为美术欣赏教育涉及历史、文学、社会等方面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激发了更强的学习兴趣,也更自信了。相信,长此以往,也会让老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简单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尤丽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98.
[2]桂敏霞.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2020(3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