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英语课堂小组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李 莉
[导读] 小组评价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李 莉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644000
 
        内容摘要 小组评价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被教师用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导致出现小组评价唯知识论的现象,没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将评价本身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应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之外的人文性功能,以期使其在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小组评价;多元视角;人文导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小组评价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用元素, 必然应该契合《课标》要求,体现其人文性。然而,笔者多次在各类常规课观摩中发现,课堂小组评价似乎走入了一个“热闹”的误区,偏离了评价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开始了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改进小组评价的尝试之路。
一、课堂小组评价的误区现象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授课教师利用黑板的部分位置作为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记录。每每在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之后,老师常采用给该小组画星、画旗;或爬楼梯夺取红旗、礼物;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分图片进行加分,诸如此类的小组评价方式。最后,胜出的小组欢呼雀跃、将各种小礼物收入囊中;没有获胜的小组则多半神情暗淡、表情失落。有时甚至出现小组成员由于过度在意积分与输赢结果而当堂发生争论的场景。为什么小组评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评价的初衷就仅仅是让学生体验获胜与落败感吗?难道只有胜出才证明学习取得了收获?
        作为实施具体教学的一线教师,究竟该怎样落实《课标》中对评价的要求,避免评价唯知识论的单一性表征呢?鉴于此种现象,小组评价在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思维、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评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多元化的小组评价方式,以丰盈小组评价的人文导向功能。
二、课堂小组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评价思维多元化
        “评价”一词的本意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进行评定。评价的实施对被评定的人或事物在后续的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而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就是希望能通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引导评价对象(学生)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能,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在小学英语的课堂小组评价中,如果教师一味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那学生必定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乐此不疲地紧盯知识点不放,从而出现前面单一的唯知识论的评价尴尬之象。
        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身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而,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就像一根"指挥棒",无时不刻地为他们的学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了践行《课标》对英语语言学习应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教师更应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找到“德、智、体、美、劳”等多元化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将他们渗透到知识传授的目标教学中,将对知识掌握的单一评价拓展到对学习习惯、思维、策略等方面的多元评价,以此拓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促进和引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评价者之一,教师必须在小组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具备多元化的评价思维和观察视角。
(二)评价主体人文化
        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习惯,并总结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在体验到有效学习策略带来的成功感受之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活。一旦学习内驱力被唤醒,他们将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教师在小组评价时,一定要尽量避免过分关注答案正确与否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相反,可以从以下多维度的视角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他们一步步引向习惯和行为的良好发展方向。
        1.只要学生能就一个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给小组进行计分评价,这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当全体学生看到这样的评价方式,他们定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并积极展示。在此基础之上,再给正确的问题答案追加评价计分。
        2.在学生独立回答问题之后,可以随机请其余学生来复述其所听到的答语,并给双方小组分别计分。前者是因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受肯定,后者则是因为良好的倾听习惯、专注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信的表达能力而受鼓励。长期坚持此法,全体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不同程度的提升。
        3.倘若个别小组成员在课上没有专心听讲,或出现其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可以对该组的积分进行一定的扣除,以强化小组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形成团结向上的小组合作意识、 具备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4.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由于其趣味性的要求,经常会进行开展课堂游戏。此时,教师也可借助小组评价机制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某个小组的某个成员未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可以暂停一次该组的参与机会或不获得游戏积分,等。在长期的调控下,学生的规则意识必然有所加强,这对未来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也将具有长远意义。
        5.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的座位难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进行临时性的调换。然而,阶段性小组评价累计积分机制(每次课后为综合表现领先的一个或数个组的每个成员进行单独积分)则不会影响单个学生的学习积分表现。无论他们换到哪个组,他们在之前小组合作表现中而获得的个人积分可以随之带走,并随时进行相应的奖励兑换。这样,学生将看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做出的自我努力,肯定自己的学习收获,以此保持其长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除了以上例举,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诸多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正面引导。比如:小组成员是否都完成了上次课后练习、都能在当堂课上准备好书本等学习用具、都能在老师没有提醒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是否都能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时口齿清晰、自己发言时大方自信、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等等。
        美国哈佛大学的Roserthal 和Jacobson在对教师的期望效应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就意味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表现出相信学生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学习水平(或养成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高期望的信息又能通过“小组评价”这种特殊的课堂行为表现被学生获得的话,学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发生积极的转变。那小组评价也将在这样的教育期望中体现其人文之美。
        (三)评价内容依据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课标》中更是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因此,教师尽可针对英语学些的课程总目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面进行适时、恰当、积极、正面、发展的评价,以此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实际意义。
        (四)评价角色多边化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发展,
小组评价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感受其他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比较性、促进性评价。这时,便可以运用小组评价的互评功能,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体现在小组评价中。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主导,更应能对学生的各方面综合学习表现做出客观的、正面的引导性评价。这种评价,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小组评价之中。
        (五)评价标准阶段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目标有所不同。小学阶段主要是达成一级和二级目标。因此,小组评价必须在《课标》的分级目标指导下进行实施。
        根据笔者数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小组评价的合理运用对小学低中段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帮助中高段学生进行知识过渡则发挥着积极的桥梁作用。在促成良好课堂教学效果达成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好小组评价这根“指挥棒”,就一定能通过小组评价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小组评价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发挥其积极的导向性作用。
        (六)评价效果发展化
        陈玉昆老师曾在他的文章中谈到:“教育评价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这是现代教育评价在内容上的重大改革。”
        是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综合呈现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促进学生后续的长期性学习。而小组评价作为一种个体(单个学生)学习表现在团体(小组形式)学习活动中的特殊合成表现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样的评价效果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结语
        当下,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等教育现状,使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然而,无论挑战有多艰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初衷,沿着“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向,坚持“培养社会公民”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优质在“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王文斌,等,2017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王松美,等,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Z]201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