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湖北省 宜昌市 4432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学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了思维训练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想要促进思维训练模式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最大化,还需要广大教师进入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与分析。基于此,本文将围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意义展开论述,然后探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模式的实施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思维训练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的教学需求,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实质性帮助,而通过思维训练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文章更加流畅,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维训练模式十分有必要。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加强思维训练模式的有效应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思维训练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其次,思维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国人的说话方式与技巧,充分满足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思维训练就是课堂模式的转变,对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用,想要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思维训练模式的有效应用非常有必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阅读理解,培养英语写作思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教师最为关心的内容,从以往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阅读理解不够重视常常发生,使得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基本上是粗略带过,不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注重对学习有用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就会存在空洞无物、思路狭窄的局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严重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扭转这一现象,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而思维训练模式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先对文章内容进行关键句的提取,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关键句的延伸,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也能启发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合作学习,建立英语思维框架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配合思维训练模式的有效结合,也能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有所帮助。合作学习强调的就是合作,相对学生的独立构思写作,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同伴的指引下获得更多写作灵感,从而提高写作质量,防止出现故步自封的情况。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合作学习的开展,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合理地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文章展开讨论,并设置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在相互探讨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要点内容,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思维体系,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写作过程,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成功始于计划,没有计划就是在计划失败,想要促进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增强,还需要对写作教学的过程进行全面且详细的计划与安排。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要求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写作培养计划,并在整个写作教学中积极运用过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不断地提升写作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按照“明确主题、收集信息、构思格式、起草内容、修改成文”等一系列流程来进行文章的写作,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写作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中生即将面临着踏入大学或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自身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非常关键。因此,广大教师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历史使命,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挥思维训练模式的价值最大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为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途径[J].知识文库,2021(02):171-172.
[2]吕闰冬.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有效开展分析[J].中学生英语,2020(44):25.
[3]周帮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