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雄鹏
南宁市百灵路小学 530219
摘要:面对小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时,父母有时间监管的,有能力做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校内外都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且效果也很好。家长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监督好的孩子,让父母和老师都很头疼,孩子的自律性是很差的。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家校共育需要凭借互联网科技手段,教师与家长通过有效途径去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关键词:培养;自律能力;家校共育;互联网;有效途径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失去了相互理解、信任以及主动寻找家校共育的合理途径,导致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没有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效果是产生了差距。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性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影响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原因
1.孩子的自律是从小就要培养的,而不是到小学阶段才去培养的,主要是父母在认知上的一个错误,认为童年是需要所谓的“快乐成长”,父母的教育观念意识淡薄,片面。
2.父母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辅导学生的课业。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家长很少与老师的教育进行呼应,导致教育实施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在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或者学生犯错后,老师家访时,不情愿地迎合一下老师,有的家长甚至责备老师,使得老师身心疲惫。
4.缺少一种有效途径,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是家校共育的关键,更是阻碍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平衡点。
三、突破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
1.扩大教育范围,提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2021年两会,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对扩大教育范围,助力小学阶段优质教育有着极大的利好。目前,虽然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但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资源,联合社区,提前对本校所辖的地段的生源家长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让学前教育的学生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性,孩子的自律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因此通过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提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争取更多的、更早的时间,把幼小衔接做到无缝衔接。
2.优势互补,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近年来,家长对于怎样去教育孩子,特别是小学教育,存在着种种疑问。有的家长是迫于生活压力,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或者是把孩子托负给老人照顾,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的家长是真的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或者辅导课业;还有其它的原因,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公平、合理的教育。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严重影响着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因此,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丰富资源,来补充家长在监管时间和教育能力上的不足。可以是利用线上的丰富的、优质的资源,比如:名师课堂、空中课堂等一些视频资料或电子学习材料;也可以利用线下有针对性的,更具体的资源,比如: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训练、专项体育训练等等。这些资源能够弥补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3.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家校同步教育。
加强家校联系,是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动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近,网络上不乏这样的报道,部分家长总是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去了,责备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各种质疑。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把问题扩大了,只要沟通、相互理解、信任,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教师与家长应该站在同一战线上,互通信息,共同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工作量不少,很难做到与家长一一联系,更多的需要家长及时向科任教师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把在家的学习情况,及时告知老师,以便老师能做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家长在也能做好监管。学生同一问题,在校内外的教育中,得到双重教育和提醒。特别是课业任务,由于上述提到的一些原因,很多学生是没有做到校内外同步的,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导致厌学,那么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家长要积极、主动去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
4.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学校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服务,家校共育的其中关键点就是方便家长和老师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分析,对全校或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及时地调整教育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规划定制平台服务项目,可以记录每个学生在家校共育中存在点滴,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档案信息,为学生制定德育计划和学习计划,帮助家长分析学生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建立合理的家校共育评价机制,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任务。
由于每个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不一样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实施,增加教学难度,比如说: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不做家务,甚至出现其他叛逆的行为等等;其次,家庭教育要求也不一样,很多学生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还有就是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方向也不同。出现这些种种原因,都导致孩子失去了方向,找不到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生的自律能力自然也就参差不齐了。
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和家长可根据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去量身定制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平台,建立学生情绪控制记录表,记录学生每天的情绪表现及情绪变化的原因,家长可以根据情绪的变化,合理制定奖励目标,激励学生进步,逐步养成情绪自控力;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校同步培养学生养成自律能力。同样,其他的教育任务或目标,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孩子在自律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突破家校共育困境,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做到家校联合育人,共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评价标准,借助互联网技术,资源互补,真正做到家校同步教育。学生一旦具备很强的自律能力,学生将会终生受益,家校共育也达到了真正的育人效果,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刘朝莹,刘嘉.做守信的家长,培养自律的孩子[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徐积芳.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J].中小学教育,2020(2).
3.程丽锐.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究[J].未来教育家,2017(10).
4. 曾胜强.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究[J].中国教师,2020,17(6).
5. 梁倚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探究[J]. 教学与研究,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