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质彬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积极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贯彻卢梭的自然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能够主动探究相关的生物知识,实现他们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文章基于此点,对自然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自然教育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应用研究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到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它与生物学科的特性是相辅相成的。“自然教育”讲究的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要让学生听从身心,自由地发展,让学生能拥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情感渲染
所谓的情感渲染其实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地激发,为实现情感态度教育奠定基础。学生在生物中所学的其实就是揭示生命成长的规律,让他们能够了解生物运动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学好生物知识。对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渲染,引导学生感知生物知识的基本内涵,实现有效教学。
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其中就讲述了人的生命起源,其实就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精子和卵子进行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后再形成一个新的个体,这就是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一个孕妇的日常生活视频、孕妇生孩子的过程等等。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看视频的过程,能够切实感受到生物学中所蕴含着的生命意义、人类的情感态度,也能够让他们理解到生命的来之不易,领悟到父母的艰辛,进而对父母拥有一种感恩之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领悟了生命的由来,体会了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也能够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的情怀,进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有效教学。
二、哲理点拨
哲理点拨其实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透过问题去探究、去感知、去分析相关的知识点,最后得出自己的探索结论,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贯彻“自然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生物的进化和各种活动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实现有效教学。
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很明显这一章节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态平衡、生态自然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就应该注重自然教育。在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一个真实的事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在一个草原上,狼不仅要吃羊,还会伤害人类。于是草原牧民请来了猎人,将狼赶尽杀绝,最后却造成羊大量繁殖,病毒传播,草木被过度啃食,造成森林退化,最后使得羊群的数量锐减。于是人们又在草原上放了一批狼,使得整个草原的环境逐渐变回了以前。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深刻地明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从内心出发,热爱自然,以此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三、知识启迪
自然教育其实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还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其他生物知识,让学生能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能够崇尚科学,崇尚自然,崇尚真理,进而达到一个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境界。这也直接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天性,对学生展开了启发式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使得学生对生物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和体会。
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血液循环》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然后向学生讲述“干细胞工程”,促使学生能够明白人体内的干细胞作用,明白它们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背景知识讲解,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明白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够让学生透过“干细胞工程”的一个知识认知,明白我国的生物研究技术,明白我国在生物学领域的重大作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让学生真切地关注我国的生物资源,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促使他们能够努力学习,投身于生物事业,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能够养成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自然教育,要让整个生物的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全新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分析,能够开发生物学中的自然资源,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和归纳,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物知识框架。以此,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培育。
参考文献:
[1]赵迎春,刘萍,王如平,杜庆平,李丽.关于自然教育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9(24):310-311+314.
[2]刘敬奇.浅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教育[J].环境教育,2019(0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