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卢康勇
[导读] 儿童是家庭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卢康勇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东和小学 519100
        儿童是家庭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育,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是儿童人生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儿童获得早期教育的特定场所,具有启蒙性和及时性;家庭又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对家庭的气氛最敏感,最易受周围人的熏陶,最具有模仿性和感染性,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因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 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每个儿童的心理都有家庭的印记。家庭环境氛围的好坏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中,儿童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例如: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为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儿童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环境。我们历来崇尚“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因此,家庭中的成员应该做到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使儿童心情愉快,有安全感,充满自信心。一个平稳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帮助。必须使儿童感到家庭的温暖,即便是离异的家庭,也应当充分地关心儿童,让其有充分的自信,感觉到自己永远是父母最爱的人,这样才能使其心情愉快地学习,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二、父母做好表率作用。
        孔子曾说过“身教”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榜样的力量要比言辞的教诲更有效。从儿童出生,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便是父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格、行为、心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无不在其心理上产生或左或右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心理异常的父母,能教出一个人格优秀的儿童。由此,父母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应看到有些家长做出了不好的榜样,例如:有些家长迷恋于赌博,而儿童就坐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给儿童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对此,有的父母虽抱焦虑的心态,但不愿改过,而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儿童能说出些赌博名堂认为儿童聪明而沾沾自喜。正如俗话所说,儿童的表现就是父母亲行为的一面镜子。
        三、加强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
        与儿童沟通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儿童密切的接触、谈话、交流情感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困扰能向爱自己的人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静化。孩子心中的烦恼就象一场暴雨后的水库,父母的倾听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让孩子心中的洪水缓缓流进父母那宽阔的胸膛。如果经常得不到发泄和疏通,孩子心灵,这个还不坚固的小水库有朝一日就要决堤。

所以,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在家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谈话,这就要求父母通过谈话发现儿童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心的事件,跟儿童谈真实的感情,而非日常生活的寒暄敷衍,从而了解情况,为其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其心理健康生长。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怯生生地对父母说:“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老师让你明天去学校一下。”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而这种情况下典型的父母反应是“你又给我闯什么祸了!”这种反应就是武断地下结论,给孩子的感受是拒绝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再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愿让父母知道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就会越来越大。等到父母与孩子的心灵之间出现了裂痕,到了这时,再想去弥补,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就更加困难了。父母可通过一些引导句子如“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什么法子”等,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想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家长就要与子女的心灵沟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
        四、让儿童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家长 要教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要教育儿童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为一点不满足就大动肝火。要学会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冷静的分析, 学会用理 智抑制不必要的冲动,不感情用事。人能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的平衡,是情绪健康的表现。儿童时期要让他们有挫折体验和承受能力。人生不可能一路顺风,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时候,当自己遇到困难或所处环境不尽人意时,能运用可行的办法,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能采取健全的、成熟的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厌世和颓废;一群近来被青少年追捧的“美少年”作家,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令父母惊愕的精神状态。究其根源,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心理反常及素质问题,正是在儿童时期种下的种子。如果在儿童时间,父母、社会、幼儿园、学校就注重他们的心理辅导,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就不会有问题。家长要教育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世。否则儿童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只有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长大后才有健康的人格,才能保证人体力和智力,知识和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和直觉等诸方面高度和认识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必须具备独立、宽容、开朗、谨慎、坚韧、有制、合群、博爱、勇敢等优良品质,健康的心理必然表现出富有创造性,高度自主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捷性,具有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有无私的心,真诚的爱,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还要避免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中国古代故事《孔融让梨》可以说是流芳百世,家喻户晓,4岁的孔融是对吃最贪婪的时期,而他却对“梨”这种强烈的诱惑所不动,又想着长辈,又想着弟弟,自己挑了一个最小的,这样可贵的利他行为,出现在4岁儿童身上,不能不让人想到他的家庭的文化修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的经典。
        只要家长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做到以上几点,就能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简介:卢康勇,1971年9月,男,汉族,籍贯广东珠海,一级教师,本科,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东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