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文亮
福建泉州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福建 泉州 3627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工厂。超14亿人口消费能力提高和进步,网络经济兴起等使得我国垃圾逐日剧增,垃圾混堆增加后期处理难度和成本,并造成可回收资源的浪费,造成渗漏液液污染水源和土壤,燃烧污染大气等,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有现实意义。初中生庞大一个受教育群体且为社会建设未来力量,对于初中生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建构及实践路径探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实践路径
一、提出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十四五”垃圾分类工作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2019年起,全国地级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业成长、品德塑造、习惯养成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文明进步,都需要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才。美好家园创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等理念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来实现。
基于时代发展,初中生成长规律,本文提出初中生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建构及实践路径。
二、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建构意义
中国是垃圾生产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每年生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每年8%速度递增,多年来我们因垃圾处理不当,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影响人类和其它生物甚至整个地球。我国垃圾处理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小,没有相应的垃圾收集站和处理厂,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城郊堆积填埋,有的就地焚烧,由此造成了生活垃圾的再此污染,焚烧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国早已制定了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法规,但并未详细规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没有严格执行。各种垃圾混合堆放现象严重,前期各种垃圾混合堆放,为后期垃圾处理增加了难度,比如餐饮外卖垃圾塑料包装和厨余垃圾混装在一起,垃圾处理焚烧处理后,一方面产生大气污染,一方面导致厨余垃圾无法制成农用肥料。
三、初中生垃圾回收实践路径
结合初中生生活、学习、实践的情况,如何实践垃圾分类回收呢?
我们可以采取树立一个理念:垃圾分类回收理念。抓住两个场所:学校和居住小区。做到四个结合:与生活劳动教育结合,与学习教育结合,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与评优评先结合来推进初中生垃圾分类回收实践。
1.树立“垃圾分类回收”理念
初中学习阶段是文化知识获取、思想品德培养、习惯素养养成重要时期。“垃圾分类回收”理念没有形成,导致没有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行动。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不乱放垃圾,按规划地点放置垃圾,不少人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客观上垃圾类型多种和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导致难于实施垃圾分类回收。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学习“垃圾分类回收”知识为学生树立理念。
2.抓住学校和居住小区两个场所实践“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来自于多种场所: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社区(小区)、厂矿企业等。垃圾来自于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垃圾按地域分来自于农村和城市。这样垃圾来源多样和多种类型。
初中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和居住小(社)区,学校垃圾来源于教室的纸张、学习用具、饮料和食品包装等。来源于宿舍区的破旧过时衣服、学习用品、玩具等。来源于食堂的餐具、厨余、餐巾纸等垃圾。来源于操场等运动场、尘土、树叶、饮料食品包装等垃圾。居住小(设)区垃圾来源于厨余垃圾、破旧过时衣服,过时淘汰家具、电子产品、电器,玻璃、瓶灌,塑料、快递包装等垃圾。学生应用“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和居住小(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
通过给学生布置在校园和居住小(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任务清单,通过拍照片发到班级群或者记录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实践,老师及时给与表扬,让同学们见贤思齐,自觉养成习惯。
3.四结合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实践
(1)与生活劳动教育相结合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家庭,收拾整理厨余垃圾、旧衣物、淘汰家用电器和家具、网购和外卖包装、旧课本纸张等。在学校,收拾整理个人课桌椅、教室、宿舍、运动场、餐厅等,打扫班级包干卫生等都是学生学习“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和实践时机。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学生参与学校、家庭等生活就是很好“垃圾分类回收”教育契机。
(2)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垃圾分类回收”难以实施,在于垃圾来源多、类型多、复杂导致垃圾分类知识复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学科课程教学,利用主题班会进入“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和知识渗透。地理、语文、政治、英语、化学、生物等课程都可以进行融合。
校园和居民区都应设置垃圾堆放区,德国放置“棕、蓝、黄、黑”色垃圾桶分类放置垃圾。在我国不少地方用绿色桶装厨余垃圾,蓝色装可回收垃圾,黄色或黑色或灰色装其余垃圾,红色装有害垃圾,垃圾分类不宜过细,复杂后更难掌握,更不好实施垃圾分类。可回收的垃圾和有害垃圾需要老师通过图片、文字、书本、影视等资料详细介绍。让学生学会相应知识。
(3)与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理解、利用知识和原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理念,提倡地理实践力素养,其它学科也有类似的理念,研学旅行、科技小论文写作、文史调查报告等,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实践。参与学校所在城市,居住小(设)区创建文明卫生实践中,学生参与志愿美化环境,创建美丽环境的志愿活动,“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可以派上用场。
(4)与评优评先进相结合
“垃圾分类回收”理念和实践是优秀学生评判重要标准之一,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当中和各级各类优秀先进评选过程,引入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次数或时长指标,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宣传表扬,起到示范带动其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养成“垃圾分类回收”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四、结束语
2021-2025年实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建构理念,通过学校和居住小区两个场所实践“垃圾分类回收”,做与生活劳动教育结合,与学习教育结合,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与评优评先结合来推进初中生垃圾分类回收实践。让学生为创造美好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等付出应有的行动发挥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祥琬,刘晓龙,葛琴,等.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城市”战略初探[J].中国工程科学,2017(4):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