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提高朗读实效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张学梅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张学梅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四年级语文组以此为小专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下面就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一、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
        朗读训练分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是朗读的基础,只有踩实了“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才有可能得到实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必须要严字当头,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加字、不丢字、不错读,包括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中,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每句话之间的逗号与句号停顿没有太大区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每句话的意思讲一讲,然后向学生讲清:逗号是语气的停顿,句号是语意的停顿,这两种停顿是不一样的,句号比逗号的停顿的时间稍长。最后指导学生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读出来。经过指导训练,学生在以后的朗读中,不但注意了文字的正确,而且关注到了标点的正确朗读,为实现读好的目标,做好了铺垫。
        二、教师教读,给学生创造模仿的机会。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勇于给学生示范朗读,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悟朗读的技巧,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朗读中来。为了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教师平时在朗读方面要多进行训练,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每学一篇课文前,教师都会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给学生模仿的机会。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教师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了好几遍课文,但是他们还是读不出池塘中水的静,小溪中水的缓慢,江河中水的欢快,海洋中水的欢快、奔腾。情急之下,教师酝酿足了感情,声情并茂地一句一句教学生朗读了这段课文。接着问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了池塘中的水很静,小溪中的水流的缓慢,所以读得比较轻;而江河、海洋中水流得比较急,还带着巨浪,所以老师读得比较急而欢快。”学生仿读,果然读得比以前好多了。
         三、教师范读,教会学生把握朗读的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用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读出这样或那样的语气,而不作具体指导,学生就很难把握朗读的语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具体指导学生读出高兴或悲哀的语气,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家》这首诗的第二小节时,不需过多地讲解,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轻快、活泼的语气读这节诗,读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喝奶茶的幸福高兴的语气。经过教师地点拨,学生用心去感悟,读得也就更到位了,感情表达得也就更真实了。
         四、学生练读,在实践中掌握朗读方法。
        学生相互评价妙趣横生,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结成对子相互评价朗读的情况。这样的相互评价增进了同学之间友情,和谐了班级诵读氛围,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你追我赶,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一对一互评,以赛促背,同桌为一小组,经常开展对手赛,比赛形式不一。低中年级的孩子,正是好胜心强烈的时候。同桌比赛,能鼓舞孩子的好胜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能完成一篇又一篇的背诵。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让学生独立背诵一篇课文,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同桌你一段,我一段地比赛背,学生就有了兴趣,背起来就容易得多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盎然。在乐中学,乐中背,给朗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
         五、阅读评价,指导朗读的“金钥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有感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显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在朗读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孩子们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他见过麻雀,麻雀向来是叽叽喳喳地说话;第二位女孩却不赞同,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时,不该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教师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 一一作出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朗读时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总之,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很丰富,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珊珊.立足阅读 追求有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01).
         [2]谢爱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1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