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成果汇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张顺林
[导读] 话有千说,理有百端
        张顺林
        陕西省镇巴县教研室   723600
        话有千说,理有百端。义务教育城乡差别有目共睹,问题不言而喻。针对于我县实际,在大量实践和自我体验基础上,我们研究组不同侧面和路径研究中,集合不同论点,我们整理出以下方法,以飨同行。
          一、政府规划定大局
         十三五以来,镇巴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教育花钱,政府兜底”的经费保障机制,“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教育财政拨款22.55亿元,较“十二五”净增28.8%,有力保障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近五年里,全县教育支出247222万元,较上年同期最低增长1.52%;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达到法定逐年增长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均超过4%的法定要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比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各类学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落实县长、镇长、局长、校长、村长“五长”的教育管理责任,明确各镇(街道)以及县发改、财政、人社等20个涉教部门助教兴教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镇巴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也是项目实施上的中流砥柱,为镇巴义务教育均衡和城乡一体化一路奠基起步、导航护航。
                 二、主管局干预是前提
        2017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双高双普”验收,基本消除了县域内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别,消除了超大班额。2021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2所:幼儿园44所(公办36所,民办8所),小学72所(含32个教学点)、初中13所、九年制学校1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9所。2020年,全县共有学生39834人:幼儿园(班)6795人、小学17440人、初中8956人、普通高中   4364人、职业高中2279人。2020年,全县共有教职工2459人:幼儿园144人,小学1210人、初中713人、普通高中253人、职业高中92人、其他教育体育单位 47人。
        聚焦城乡一体化,镇巴县教体局的做法:一是面对城区学生骤增的现实(2015年至2020年,城区平均每年增加400余名学生),大力实施城区学校“43211”布局规划(即在城区设立4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二是针对过去幼儿“入园难”问题,我县从2012年起,累计投入1.5亿元,大力实施幼儿园建设。三是“十三五”期间,总计投入8.34亿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县本级财政投入2.6亿元,占县财政收入的35%)。四是“十四五”期间,我县再次对校建项目进行了规划,计划投资超过4亿元,规划项目184个。其中城区将新建龙首幼儿园、中心城区幼儿园,迁建鹿子坝幼儿园,改扩建城北幼儿园,实施县职业中学旧校区改造及泾洋初中、城关小学扩建等工程。


         三、地方演就教育戏
        在县委政府强有力领导下,十三五以来,镇巴县各乡镇在教育发展上都在不懈地努力,也取得了卓越成绩:1.贫困村学校校舍达到标准化办学要求;全县.“双高双普”硬件建设达到20条办学底线,顺利通过验收;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67505万元,其中,县级资金6000万元;实施了全面薄改、标准化学校、幼儿园新建、教师周转房和学校整体搬迁工程,总投资32645万元,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体育场面积7.1万平方米,建成镇中心园13所,周转房320套;推进城区学校“43211”布局规划,完成投资2.185亿元;5.实施三元镇和渔渡镇移民安置点补短板项目,总投资930万元;投资11200万元,配齐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设施设备;投资1208万元,为中小学配齐了科技活动室、音乐舞蹈室等各类功能部室四百多个,安装空调1257台,增添课桌凳16858套, 双层床架1348套,图书38万余册,教师办公电脑1668台,配备装备了43个计算机教室计2343台学生机终端,21个完全小计算机教室计683台终端,新增加多媒体设备574套,安装了35套互动录播教室设备,建设了镇巴县教育城域网和教育云平台系统,对全县67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校园网络升级改造,极大的提升了全县网络基础条件。
         四、张纲举目抓契机
         校门开了、房子建了、场子有了、机子安了、孩子来了,怎么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取胜,真正实质性地解决城乡差别呢?
         1.强化管理。坚持把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作为校长任职的核心条件,通过民主推荐、学校遴选、组织考察、试用任免等方式,严格选聘程序和任职标准,着力选拔、配强学校“一把手”。大力实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先后选派138名学校领导外出学习,聘请8名专家来县开展“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近三年,共培养汉中名校长3名、县级优秀校园长31名。
        2.培训先行。建立“四级”教研体系,按照“重在日常、贵在经常”的原则,引导每位教师走自主研修之路,将教研镶嵌到教学实践之中,用真研究解决真问题、形成真方法、支撑高质量。按照强弱互补、城乡共建、以大带小的思路,全面推行片区教研,促进经验共享。
         3.血液新补。持续加大教师招录力度,近五年累计招录教师683名,分配到乡村学校610名,占招录教师的89%。
          4.送教下乡。针对部分学校学科薄弱情况,大力实施“轮岗交流、送教走教”活动,五年轮岗交流教师308名,送教走教900余节次。
          5.东西轮岗。针对部分学校学科薄弱情况,大力实施“轮岗交流、送教走教”活动,五年轮岗交流教师308名,送教走教900余节次,弥补了体音美的短板,切实解决了师资不平衡、发展不均衡问题。
         6.结队帮扶。利用苏陕合作,进行通州与镇巴校对校的帮扶,县内中小学、幼儿园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7. 教育联盟。按照“城乡结合、强弱互补、以大代小”的原则,将全县87所中小学分成7个学区,实施大学区管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8.乡乡合作。全县分东区(碾子镇、巴庙镇、平安镇、兴隆镇、平安镇)、中区(杨家河、泾洋、小洋、渔渡、赤南、盐场、巴山)、西区(长岭、青水、仁村、三元、力坝、简池、大池、永乐)三个片区,片区内成成立片区学校教育长,教育长有权责组织片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实现农村教育联教联学,抱团成长。
         9.政策倾斜。政府推行,教育管理,一是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用于激励广大教师在农村教育舞台上挥洒青春。主要内容有:一是乡教师生活补助,农村教师每人每月补助200-750元等共;二是乡镇工作津贴,在农村任教的老师,按工作年龄长短,每人每月实施400+(每月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400的起底,加每工龄每年10元。如工龄30年,就每月多发400+10*30=700元);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任教者一次补助比照公务员差额约7200元。
         10.表彰激励。建立教师奖励激励机制。县政府,县教体局、县人社局每年从不同层面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年受奖面超过20%;同时,在培训学习、评优晋级、教师周转房等方面坚持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努力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近五年,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5名,县级以上教学能手252人,市县名师73人。
          五、高瞻远瞩再举旗
        当前,镇巴县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乡村教学点问题、乡村教师负荷过重问题、优质资源依然不足问题、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家长需求问题、教学开明开放程度不够问题、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二次化问题,更如如何遏制乡村教育衰败问题,如何重建乡村教育形态,在已有合村并居模式、校车接送模式、寄宿生活模式、教学点模式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等问题的解决都急具迫切性和使命感,无论体制上、还是机制上都得创新开拓,更得开拓进取,待我们后续共同努力破解这一重大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