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杨文慧
[导读] 价值观是引领人们对事物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
        杨文慧
        广西那坡县平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533900
        摘要:价值观是引领人们对事物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起到恰当的评估事物的作用,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的价值,因而会将人指向错误的成长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它包括一系列诸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良好价值指向和判断标准,引导人们向善,更加积极进取地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融,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小明辨是非善恶,还能从整体上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道德、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以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要从注重应试教育转变为重视素质教育。要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孩子的未来并不是由分数的高低决定。相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却能主宰他的一生。教学不是要培养一群只会学习的“学霸”,而是要培养在品行、品格上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德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是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做到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是建立在其自身科学性与真理性基础之上的,由其生命力、感召力、向心力与辐射力等诸种力形塑而成的力的融合体。它不仅表现在文化精神领域中,也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中,深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思想与精神的价值凝聚与价值指引。这一界定包含三层涵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的生成具有坚实的基础,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本质指向;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来自于其自身生命力、感召力、向心力与辐射力等诸种力的内聚与融通,这些不同的力,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最终融合成具有内在关联的力的融合体,是一种新的力的形态;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中,并以此为载体,将“潜在的力”转化为“现实的力”、“无形的力”转化为“有形的力”,以此实现价值凝聚与价值引领。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传播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途径很多,中小学教师和法治教师注意确保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有些教师缺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伦理和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有效联系融合,有时只是对社会观念不明确的学生采取简单地进行强调社会价值观。明确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能使学生感到无聊,他们很难向年轻人传授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这不是教育的目的,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将孝亲、尊师、善待他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体现“文明”“和谐”“友善”
爱国先爱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善孝为先”为其最大核心,是一直以来人们所主倡的。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传承下去。将孝心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懂得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要通过学习“家的意味”,使学生认识到在家庭生活中要平等、民主、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让家庭更和睦,让亲情更浓,在社会、国家的大家庭中亦是如此。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老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要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学生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通过学习“师生之间”,学生认识到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关系的重要性。师生之间应相互与人为善,教师善待学生,学生善待老师,才能构建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将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联系
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自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寻它们之间的关联,不盲目渗透,而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一节课程进行设计。教师可以从教材的目录着手,梳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内容,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授课的时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让学生主动接受与探讨,由此达成教育目的。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教学时,就可以渗透文明、和谐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做一个文明的青少年。
        (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入点
我国正确价值观的传承是始终如一的。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许多单元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都能在我国传统文化寻根。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一课时,历史上就有不少师生之间的小故事被传为佳话。“程门立雪”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师生故事,这个故事中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一定能够激起现代中学生对知识、老师的敬畏之情,对课文中“师生交往”的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主人翁意识教育,体现“民主”
民主是世界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党代会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国家对民主的追求和人民对民主的深切期望。在现实生活中,民主往往被简单地视为竞选活动,甚至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人们对民主的误解表明,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的民主观点、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追求民主价值观”,学生们认识到追求民主价值观、探索民主道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推动中国革命和重建的力量源泉。促进广泛和真正的民主,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民主的真正话语。民主应符合人民的利益,不仅作为民主的直接利益,而且作为积极参与者和有活力的行动者。对于中国的民主法治,你我都有责任。
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的基本教育必须从有利于青年的价值观入手,这些价值观为青年人提供正确的视角,帮助他们健康发展。道德和法治在初中课堂中有效的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建设具有特色的道德和法治课堂,提高中等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质量,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永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秦军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才智,2020(16):99.
[3]罗华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09):91-92.
[4]王勇.浅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47.
[5]陈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D].闽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