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璐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偏旁的故事”意象识字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我承担的市中区区级“十三五”立项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帮助自己提升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并不简单,汉字书写及表意环节逐渐被弱化,它不像看动画片一样声情并茂,也不像听故事那样生动有趣,需要教师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识字教学。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到汉字的奥妙?如何将汉字演变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让中国的汉字文化在今天不被遗忘而能更加时尚地、更具有时代性地被传承下去?本课题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丰富有趣的方式学习中国汉字,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智慧。通过讲汉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让孩子明白这个字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在具体场景和图画中学习和理解中国汉字,可以真切感悟到古人生活的智慧,在人文民俗中领略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语文教学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的开放。
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阶段,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当前的识字教学,大多关注机械记忆与运用,从字的结构到组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的结果是识字课枯燥无味,没有生机。语文教学可以“重语用”,但不能“唯语用”,不能只见语用之树,不见文化之林,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简单实用主义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沼。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识字过程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形义结合的识字教学法,是所有识字方法中,对汉字的文化和精神阐释得最为深刻的一种方法。识字教学在夯实语用的基础上,还要有更上位的追求,即文化传承的自觉和担当,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汉字魅力,以识字促阅读,以知识促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自发的继承和发扬,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三、课题研究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历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与研究,我统筹规划,精心安排,按步实施,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完善,使课题研究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是2018年5月——2018年8月。
这一阶段,我主要是进行相关课题调查,调查研究当前我校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与文献,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相关课题情况,精准把握本课题定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学习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并选定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计划,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时间是2018年9月--2019年6月。
这一阶段,我主要是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全面研究,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在学生识字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归纳出了小学阶段常用偏旁部首。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边实践边总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周密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并阶段性总结小学低年级意象识字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意象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与策略。为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具体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将任教班级确定为实验班,科学地调查、搜集好实验的相关素材。
(2)继续探索优化意象识字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并运用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的教学内容汇编成课程手册。
(3)在总结前一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题实施过程。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时间是 2019年7月---2019年11月。
这一阶段,我对“偏旁的故事”意象识字课程的实践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整理,总结的成果与内容,形成有价值的结题报告,申请对研究成果进行专家鉴定。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总结了“意象识字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
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策略;以识字教学为核心,落实语言教学的实践性策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展学习的资源和空间的策略;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情趣化和生活化的策略;激发兴趣,引发想象,激活创作的策略。
(二)促进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高
以主题式阅读为基础的意象识字课,以汉字为切入点,结合生活中的特殊节日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讲解,把汉字和历史相结合,讲述其中的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兴趣中获取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创设启迪思维的各种问题情境,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人成长需要。事实证明,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差距在语文识字量上、识字方法上及由此引发的阅读能力等方面已经有所反映。尤其是在课外阅读和写话中反映出来创造性思维火花,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
除了主题式阅读,还开设了偏旁的故事小讲堂,孩子们自主申请,为同学们带来自己研究的汉字偏旁,小讲师为同学们带来自己研究的汉字偏旁,从字形、字义、演变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还精心制作了ppt,从字形、字义、演变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一位位小讲师有模有样。并且我积极发掘课程开展的时间,充分利用起中午微课时间,采取自主申请+认领的方式,让每个孩子轮流当小讲师,讲解一个汉字的字形、演变、字义等知识,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锻炼的平台。
(三)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在实验中通过理论学习、教学模式分析、优秀课例观摩、交流设计方案等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实践,转变了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教学技能,使我基本掌握了意象识字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与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经过一年半的磨练,我感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感到自己研究能力强了、创新意识强了,驾驭课堂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研究的信心大大增强了。
通过研究,我认识到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灵活地融合多种方法,学生能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意象识字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与学生共同探究偏旁与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通过归纳每个偏旁的故事,达到归类识字、拓展阅读、阅读材料的整理与再创造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汉字魅力,以识字促阅读,以知识促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自发的继承和发扬,在研究与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