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李艳蕊
[导读]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切落实
        李艳蕊
        河北师大田家炳中学  0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切落实,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并积极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水平,让从学生能够真正喜爱上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巧借伟大人物,激发阅读兴趣;背景知识学习,深入文章思想;重视文章朗读,体会其中内涵;调动课堂情感,理解语言魅力;采用拾级而上,拓展阅读范围几个方面,探究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石。笔者认为,看待问题要看它的本质,要从源头入手寻求问题的解决。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针对初中学生阅读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笔者以为还是因为没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喜爱上阅读,从而导致了学生阅读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的出现。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形式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做一下简要地阐述,希望能给到其他教师一些帮助。
         一、巧借伟大人物,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无一不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传世之作,无一不是经过语文教材组严格的筛选之后才得以出现在课本上的绝佳作品,自然其作者或者文章中出现的人物也绝不会是无名之辈。每一个著名人物的生平经历都会为人所津津乐道,所以在教学时,不妨巧借人物的生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简要地讲了讲雨果的生平经历——雨果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军官家庭,在他16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整个创作历程超过60年,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另一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样评价他——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如此一来,通过介绍维克多·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使学生对其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自然也能充满兴趣的进行,从而提高了阅读质量和水平。
         二、背景知识学习,深入文章思想
        由于时代的久远,对文言文的理解相对于现代白话文就显得困难了。为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思想,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而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是陈述性的,初中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可以初步了解。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资料,教师则应加以补充,以便学生理解文意。同时也要注意,背景知识的补充,有时不能仅仅是课前的铺垫,最好能为后文中心的总结做好伏笔。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做了以下背景介绍——此文写于庆历六年9月15日,当时作者贬居邓州,他的好友滕子京降职到岳阳做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而《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正是由于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被贬安徽滁州,被贬巴陵的滕子京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被贬滁州的欧阳修,让人民安居乐业,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寄情山水,家国之情难以忘怀的情愫可见一斑,而被贬邓州的范仲淹同样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已经了解文章的创造语境,为理解文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但是我们单纯地为补充背景知识而到此为止的话,那就显得浅显,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蕴涵,在总结文章中心时我们还要回归到背景知识上,他们虽被贬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范仲淹,欧阳修,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云破月来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这样一来,可以一举多得。
         三、重视文章朗读,体会其中内涵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很多教师的朗读水平也不高,无法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在笔者看来,朗读是传播文字,而文字背后则展现生命。优秀的朗读者能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扬和抑,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有画面感、音乐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朗读是读者学习作者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在朗读某一作品的时候,会建立与文字的连接,这与默读的方式不同,默读的时候,我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对文章内涵、作者思想的思考上,而较少关注作品中的词汇、修辞、句式等内容,但朗读正好相反。所以,通过朗读可以吸收这些东西,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储备。
        因而,我们要在课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技巧,以求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引,让学生在朗读中获益。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弥补自己朗读上的不足。比如教学诗歌的时候,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
         四、调动课堂情感,理解语言魅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要认识到,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大多数冷冰冰的,缺乏情感的温度,教师讲课用的是冷冰冰的语气,学生回答问题时用的也是冷冰冰的语气。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于学生情感的发展,还是教学的进行都是不利的。语文应该是有温度的学科,我们要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温度。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从口头语言到肢体语言都充满浓烈的情感,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课堂的情感效应,让学生从语言中受到最直接的感染。
         五、采用拾级而上,拓展阅读范围
        总的来说,当前初中生的阅读量还是不够的。为此,我们不能将阅读的范围限制在课本上,还应该有意识地向课外拓展。课本上的学习仅仅是一方小天地,课外阅读才是一片真正的大世界。所以教师一方面要课内扎实基本功,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比如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方便学生课余查询相关的古文字词;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一个“引子”,让学生有浓郁的兴趣拓展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通过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结合课文中所学习的文言文,以及初中生的文言文水平,引导学生看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古代文言作品,像司马迁的《史记》、屈原的《离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带有现代汉译的版本,让学生结合着看,不断积累文言知识……古典文学经典看多了,自然能一览众山小,文采飞扬。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黄金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美感。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文学素养才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海珍.浅谈中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8(34):314.
        [2]曹绍敏.浅论读写结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7(8):162.
        [3]范元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