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俞慧霞
[导读] 初中阅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俞慧霞
        新疆昌吉市第七中学
        摘要:初中阅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丰富写作素材,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水平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构建高效的初中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生活需要阅读,阅读是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极佳途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世界、拓宽思维、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基础。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深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增进与学生的课上课后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阅读基础,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进而实现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本文就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目前教学中,仍然有不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导致素质教育开展进度太慢。由于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有的初中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更注重知识的归纳和传授,对学生阅读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二)教学语言枯燥难解
        语文是一门带有情怀、充满语言艺术风采的学科。语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然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进步了,因而采取枯燥乏味、隐晦的语言进行阅读授课,如此一来,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教师讲课也没积极情绪,整个课堂沉闷无趣,很难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且以单一的课文讲解为主,对于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讲解及背诵,对于非重点的段落简单讲讲,教学过程缺乏和学生的交流,不了解学生对阅读理解、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初中生的阅读面已经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师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合初中生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固有的教学模式里,更多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容易忽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离不开阅读,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抛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联系初中生的发展特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有趣的阅读教学活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才更加顺利,从而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课前阅读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有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预习的作业,但是有的教师并不注重预习的结果,不检查预习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阅读预习不重要。阅读预习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难点,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在给初中生布置课前阅读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注重作业形式,提高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主动性。
        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提前布置阅读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完本篇课文后写一篇读后感,不拘泥于体裁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或者针对本篇课文布置一些问题,如: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济南的冬天跟我们这哪儿不一样,喜欢文中哪些段落等等,让学生通过提前阅读预习,对本篇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在进行新课讲授时,教师可根据阅读作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发现自身阅读方式的缺点,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为课堂阅读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阅读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越来越多。阅读在很多学生眼里是枯燥的,而多媒体的出现给阅读教学、阅读学习注入了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展现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和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阅读和思考。
        例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本课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各有不同,让学生单单从阅读来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丽,理解说明文的特点,缺乏趣味性。教师可以先用视频和图片展现苏州园林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大概了解,然后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伴随着音乐走进书中所写的苏州园林,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这不仅让整个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四)开展小组合作阅读
        课堂不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不是独立的,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深入的学习课堂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合理开展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助力教师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背影》一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描写了父子间深刻的感情。教师在引入课文后,先跟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谈谈在自己的印象里,谁的背影最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这么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学生分享自己印象中深刻的背影,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的上课氛围。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分别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分别有什么含义,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在交流中,学生们开拓思维,各抒己见,共同合作。最后,教师让小组发表讨论结果,对结果和小组合作做出相应评价,鼓励学生合作阅读的良好成果,提高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五)延伸课外阅读
        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总是穿行在不同的题海里,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很多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往往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自觉性和稳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应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加入课后阅读部分,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写读后感,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能增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深度,能对作者多一些情感共鸣,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便于改进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阅读能丰富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深刻理解课文知识,对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水平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阅读教学手段,激发初中生阅读兴趣,提高初中生阅读效率,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国强.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11).
        [2]倪云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35).
        [3]周尔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