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杨怡琳
[导读] 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
        杨怡琳
        陕西省西安市昆仑小学   710043

        摘要: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来。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有效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学生需要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其他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语文作为一个情感集中和人文性的学科,它帮助学生去塑造价值观,去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而日常的教学中,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佳,是因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知识上的专业性,没有重视德育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关键作用[1]。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德育思想观念,这和将德育教学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成为更积极的自己,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做到德育教育和小学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在品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的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有层次,有内涵的,要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就要把这种优秀的教育渗透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要让学生学会知情知理,坚持不懈,并将德育教育的成果落实到行动中去,做到知行合一。
        小学的语文课本文字优美,图文并茂,内涵丰富,它就是一块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阵地,一块净化学生心灵的沃土。我在讲课中经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运用丰富的情感进行激情地解说,让学生在理解文本中感悟,使他们振奋,从而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注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感受“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的情感和含义。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热爱大自然的德育目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又如,在《掌声》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通过精确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文中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感受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明白学会关爱别人,尊重别人,特别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鼓励与帮助。重点引导学生读英子信的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懂得相互尊重、互相关爱。
        二、在朗读中抓住重点景物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朗读中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有成效。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化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有多么美丽。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教第三自然段时,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进行教学。在教第四自然段时,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

在教第五自然段时,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美丽的景色。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景色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在教学时抓住重点景物反复朗读所营造的大自然美已深深植根于学生脑海中,领悟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美的情趣,让学生热爱我们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从而向学生渗透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节约粮食的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吃、穿、玩等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生活的提高。学生什么东西都不爱吃,在学校教室的垃圾桶里,学校的垃圾池里,到处都是馒头、蒸包、整包的方便面、火腿肠等,学生的书桌里有发霉变质的馒头。如何教育学生爱惜粮食,学生根本不理睬,家长的意见很大,现在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年代。正好现在党中央提出“光盘行动”,节约粮食、食物的活动,教师应提出一些建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教育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求知的孩子,他们头脑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所以我们也要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紧跟新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待他们在我们爱的教育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长大成为一代新人,回首自己的学习历程时,仍能感受到在学校里受到的良好教育。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学会并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与人相处,愉快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例如:再次让学生背诵《锄禾》,学生在上学前班时都背诵得非常熟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向学生渗透每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虽然我们温饱问题都解决了,生活好了,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还处于饥寒交迫当中。我们还开展了主题班会的大讨论,主题是“怎样珍惜粮食”,通过讨论认清浪费粮食可耻,珍惜粮食光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学校的学生从此不再浪费食物,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四、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寻道德之花,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语文这门学科,它的价值体现不是单一的,是多功能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很明显的发现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因此,教师更应该抓住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渗透教学,提高学生对德育理念的认知,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正向的引导。教师加强传统优秀的文化教育,主要在于爱国主题,让学生对红色革命的解读更加清晰和完整。
        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在讲解第二课时的文章时,可以就故事主线拓展关于爱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推荐了爱国的古诗或者爱国主义的电影,如岳飞的《满江红》,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去找到文化自信,正因为学生处于小学高段学生,理解和感知的道德知识也应该更加深刻,去提升学生对爱国或者其他德育理念的认识[2]。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文章有关的价值的延伸内容,如爱国主义的电影,和同学一起分享读后感,教师在学生讲述后,还可以做出补充评价,去总结和升华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教学高度渗透到其中,帮助学生去塑造优秀的三观,去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由于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调整和找到恰当的时机,去抛出德育的理念,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语文学科中所渗透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彦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黑龙江科学,2018,9(19):108-109.
        [2]葛华娣.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8(21):52.
        [3]王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