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高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高明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第五小学 718499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手法得以丰富和创新,还使学生的学习深度和个体发展得到激发的提升。小学时期是学生打牢基础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主体认识不清”“手法使用不当”等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产生困难。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前,在部分地区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忽视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的在台下接受知识的灌输,影响对数学公式的学习和思考,不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的打牢,同时,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工作,造成学生数学运用的能力不足,阻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发展。
        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效果。同时,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导引,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还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分析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变化和教情发展,合理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引导下,实现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的教学中,这是关于正负数的意义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对正负数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屏技术,将日常生活中各地区的温度变化表呈现给学生,如黑龙江日间平均温度-4℃、江西日间平均温度23℃、海南日间平均温度33℃等信息,“你们从这些地区的温度变化中可以看到什么吗?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算出江西和海南日间平均温差10℃。”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新知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构建问题教学,巩固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实操性的转化,并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和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设问的环节,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思维,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依据数学知识点等内容,灵活构建课堂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掌握估约和竖式的计算公式,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提升,我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练习:
        1、105x50=?  12x42=?  260x40=?
        2、在班级分发糖果活动中,甲、乙两班一共有142人,每人分得12个糖果,请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糖果?
        3、在植树节的活动中,甲班共有45人,每人栽种2株树苗,老师一共购买了85株树苗,请问这批树苗够学生栽种吗?
        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巩固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激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主体基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差异化学情现象,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同时,如不采取有效地引导策略,将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自卑、厌烦等不良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时刻掌握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例如:在“我家买新房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现象,对此,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同时,我还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学校做展板,一块正方形的展板边长为3米,每平方米付28元钱,做这一块展板需要付多少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通过小组合作的展开,不仅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还能促进学生整体的主体发展。
        将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是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进而促使全体学生都可以有效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在引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养成,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进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向学生讲述《认识钟表》这一小节的内容时,我就在课堂上将多媒体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过程中,我先用PPT向学生展示了几幅钟表的图片,类型也是各式各样,这样通过让学生观看幻灯片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在刚上课的时候就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向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flash动画,这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钟表的运动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数学知识。
        实践式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科
        情境,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现实中的场景,但是这种情境是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与现实生活中差别不大,可以说是接近现实情况的一种较为真实的环境。在这种情景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而且,数学作为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我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只是让学生学会数学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有动力。
        例如,在向学生讲《生活中的数》这一章节的数学内容的时候,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式,我先是让学生学会数学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回到家后,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一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教学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加深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并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欲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教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结合、问题内容的创新、主体基础的注重,多媒体应用,实践式情境教学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作用得到提升,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同时,从学生的主体入手,秉承生本理念,注重学生个体与整体的发展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学情状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实现其多元化的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莉.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中华少年,2017(28):163-163.
        [2]黄骁.新课堂,新教学———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3):98-98.
        [3]石英.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7(3):49-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