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李刚
[导读]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李刚
        湖北省孝昌县实验小学
        摘要:“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说明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老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巧妙挖掘德育元素
        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是没有直接呈现的,比较隐性,甚至本来在教材中就没有这方面的元素。不像是语文学科中,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就直接体现在文章的精神主题上了。这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有意识从教学内容中去挖掘德育因素,有些时候,甚至我们还需要“无中生有”,根据教学内容“创作”出德育的内容来。从教学经验上看,有两个方向的抓手,可以帮助我们较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切入德育。
        第一是通过数学学习内容的背景故事来传递思想理念。比如,在教学生学速度计算的时候,给学生讲自由落体速度定理的研究故事——16世纪科学家伽利略对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由下落速度的断言产生了质疑(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与相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而其实是一样快)。要知道,亚里士多德可是学术界的权威,他的这个理论经过了1900多年,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这对伽利略来说,面对的不仅是科学上的验证问题,更主要的是需要敢于挑战权威和社会压力的勇气。通过给学生讲著名的“比萨塔试验”,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思想、以及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信念。
        第二是通过教学过程的情境化设计来将德育因素融入其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或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经常会使用情境法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感知。这时候,我们可以将情境设计得具有德育因素。比如在教“时分秒”的时候,教师设计一个按时上学不迟到或与朋友约定时间准时赴约的情境:小明早晨起床有些晚了,吃早饭需要10分钟,走到学校需要5分钟。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是7:30分,而现在的时间是7:20分,“大家说,小明还有时间吃早饭吗?他应该怎样把握时间?”——通过这个情境,把遵守纪律、秩序和诚信等思想理念传导给学生。
        二、确定德育目标
        在准确把握课时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化。如:“思维严谨”范畴要具体到培养学生“思维严谨”范畴的哪一个具体细节。每一节课可能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有多个,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数学德育目标实施要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去感悟、去体会。如:《鸡兔同笼》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构建“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性精神;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思维严谨;了解《孙子算经》的有关知识,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历史资料,感受祖国文化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
        (一)建设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班级风貌
        一个班良好的德育环境,离不开班级的文化建设,一个班良好班风的形成,是教师在外在条件下不断将教育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的过程,最终完成学生“德”的培养。
        就拿笔者现在带的班说,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笔者的班起名为“德才班”。班级班牌“德才班”进行了设计,并专门制作悬挂在班级门口,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所有的行为都要规范,要有德才班学生的样子;“明理厚德 德才兼备”这8字班训,笔者亲自书写,挂在了班级最显眼的地方;班级里还有很多毛笔书写的激励条幅,例如:“让别人因你的存在感到幸福”“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等。
        (二)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发挥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功能,并适量补充含有教育题材的例题和练习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采用自主合作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竞争的品质;同时介绍了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计算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周长和面积的练习题时,介绍了它是一道圆形的水磨石建筑,围墙整齐光滑,是优良的声音反射体,在墙壁旁相距较远的两个人也可以小声交谈,真是闻名世界的声学奇迹,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运用数学史料,进行数学辩证唯物教育
        数学作为最古老的科学,由无数数学家不畏艰辛,刻苦探索而成就的,数学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经过发展源远流长。可以通过数学教材中引言、插图以及习题中反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或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自编数学题目,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例如: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教材插图中表示做一些国旗挂在教室中,习题中也选取了国旗作为案例,图中每行有7面国旗,一共8行,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国旗为切入点,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另外,要明确德育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内容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新课改中强调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其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接班人。
        总之,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结合并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思想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自然生动地融入小学数学之中,让德育这棵常青树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田,从而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汤丽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80.
        [2]冯民锋.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84.
        [3]庞家华.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