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锦
西安市新城区励志小学 710032
摘要:众所周知在数学题中应用题一直是重中之重,所占的分值非常高,并且一道应用题会掺入多个知识点,非常考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思维判断能力,所以应用题的练习与提高会给学生学习带来非常大的收益效果。而思维逻辑锻炼的提高更是小学过渡到中学后必不可少的,会使得学生对阶段性跳跃的知识接受理解能力提高,所以学好应用题,怎样来学尤为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与策略,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前言
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是从小慢慢培养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有这样的思维逻辑能力就要早早培养锻炼,而小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了。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外,在学习上去学好应用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方法。不然一味的苦学能换来一时的优秀成绩,但到中学后就很难适应,到高中就又是一个分水岭。想要培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好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1.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仍根深蒂固,想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应用题主要是从教材和课后练习册中选取的,习题的类型和思路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各种测验和考试中,选取的应用题大多都是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的,有限的应用题无法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也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对应用题解答没有兴趣,解题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1.2应用题教学策略单一
在带领学生解答应用题、培养应用题解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教学模式从未发生变化。教师让学生自己解答应用题,然后再集中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逐渐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应用题解答产生抗拒心理。此外,教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学没有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自制能力不强,教师教学语言无趣,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自然就无法发挥出太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也就成为天方夜谭。
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2.1引导小学生认真审题
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未能精准地把握题意,导致小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因为小学生缺失社会经验,且自身理解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也较为不足,所以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时,就极易出现语言混淆现象,因而难以精准地分析题意,进而导致出现错误判读的现象,最终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正确解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充分明晰题意,这样小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够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合理解答问题,切实防止一些错误情况的出现,如此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保障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举例来说,若在问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明家去年平均每个月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而若审题不准确,那么小学生就很容易看成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为多少立方米,这样小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时就会产生错误现象。所以,针对上述问题,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以切实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将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当作课堂培养的重点内容,这样做不单单能够实现小学生的解题训练,也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拥有一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参与到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挖掘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应用问题,不要将目光停留在教材和练习册上,而要拓展更多的渠道,挖掘出更多的应用题型。应用性是应用题最大的特点,对应用题的挖掘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结合小学生生活中容易遇到的事物和各种情形,来构建出学生比较熟悉的应用题情境,这样小学生也更乐于解答应用题。
例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寻一些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带领小学生计算它们的体积,创设相应的应用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我们可以带领小学生计算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文具盒、讲桌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然后创设相应的应用问题:“一个长方体高22cm,长17cm,体积为2244cm3,那么这个长方体的宽是多少呢?”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后,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应的情境,在带领学生充分思考之后,计算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得出长方体的宽是11cm,通过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升应用题解答能力。
2.3培养解题技能
小学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方式还有较强的简单理解能力。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特殊的解题技巧。通过熟练使用解题技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转变。学生在做题时应牢牢抓住问题的中心,找到真正的目标问题,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看本质。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应对前后多次遇到的类似问题。小学的学生有其自己的思维特点,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该阶段的学生特点,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辨题能力。
比如在题目:鸡兔笼中共36只,脚数10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公式:兔=(实际脚数一2×鸡兔总数)÷(4-2)=14(只),鸡=(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22(只)来解决此类问题。
结束语
在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随之改变。但是要认清一点,考试不是考你的解题方法,而是考你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不同的学习生涯中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不同学段的问题,随时找到属于符合自己当时段的方法。这一切都与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有着莫大联系。
参考文献
[1]张淑珠.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8,(58):100.
[2]梁素红.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8,(11):196.
[3]孙淑敏.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8(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