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何玉聪
[导读] 新课改下,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何玉聪
        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上派分校  231200
 
        摘要:新课改下,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也因此进行了教学改进与创新。思维导图能够将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也方便学生记忆,因此获得了教师们的高度认可。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巧妙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达到快速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对策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教师们已经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他们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采用多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思维导图对于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了众多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当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思维导图展开数学活动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快速升高,综合能力也随之升高,为其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兴趣培养。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需要兴趣的“刺激”。思维导图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因此也获得了教师的青睐。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激趣,以此促进学生兴趣不断提升的同时数学学习效率也可以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内容时,教师上课前就将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词语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热情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教师也由此引出一些数学问题,鼓励他们继续判断,为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当教师将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描述的方法讲解给学生后,又鼓励学生列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同时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思维导图与数学课堂融为一体时,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快速升高,同时其课堂主体地位也达到了凸显,真正贯彻和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利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课堂上,学生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愿意主动参与活动,更不愿意自主探究知识点,所以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快速实现,还要求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所学习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思维导图形式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引导学生上课时自主上台完善思维导图,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促使他们在积极参与思维导图的完善的过程中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中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利用多媒体将三种不同的线段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找不同。在找不同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能够从端点个数、长度等方面找出不同,教师也由此抽象出“直线”、“射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这些概念。随后,教师又将三个概念呈现所对应的图形旁边,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区分,促使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同时为后续深度讲解这些知识点奠定基础。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更高,更喜欢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课堂学习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
三、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改十分重视知识和能力“并驾齐驱”式培养,因此,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更不利于他们能力快速发展。思维导图可以将很多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也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优化数学知识结构,以此促进学生快速突破课堂重难点知识的同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效率也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上课时先将这几个字书写在黑板上,但是却引导学生思考“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建立了思维导图。通过回忆之前学习的乘法运算,学生们立即产生了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冲动,教师也列举出例子,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出计算方法和步骤。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很多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也有的学生会因为思维固化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高效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提升计算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解题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解题能力不仅考验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还考验的是学生思维水平。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形象且直观的教学辅助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讲解数学题目时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的解题方法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解题方法之间的关系时解题能力和思维得以进步和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先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教师将购买羽毛球拍的应用题目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一副羽毛球拍28元,现在商店搞活动买三送一,请问实际上每副球拍花了多少元”。学生立即思考起来,有的人提议先计算出花费的总金额再除以4,有的人则提议先除以4算出节约的钱数再用原来的价格减去节约的钱数。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两种方法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学会使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思维导图的辅助,不仅促进学生思维得以发散,更利于学生解题能力快速提升,为其后续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奠定了基础。
五、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复习活动
        复习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进而重新巩固知识点,以便增强记忆。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复习方式十分单一,在课上重新讲述一遍知识点并针对学生反映加以重点强调,这种复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为了促进学生复习效率快速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复习活动的开展,并在复习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友好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才可以提升数学复习的实效性。
        例如,学生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单元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个名称并列书写在黑板上,然后问道:“同学们,还记得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点吗?”话还没说完,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有的人想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人想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还有的人想到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等知识点。为了引导学生建立起本章节知识的联系,教师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且当他们回答出某一知识点后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加以引导促使其能够回忆起更多的知识点,同时了解到各个知识点间的巧妙联系。在思维导图辅助下的数学复习课堂中,师生可以有效互动,学生的复习效果也明显高于之前。
        一言以蔽之,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基础上合理采用思维导图指导学习,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兰兰.基于思维导图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19,626(03):162-162.
        [2]苏芸.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16,000(003):P.50-.
        [3]王敏.思维导图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