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
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276000
摘要: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师在课堂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提高学生听讲不等式知识的注意力,保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基础知识,这样教师才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不等式知识讲授。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不等式知识看似简单,但其蕴含的数学知识、解题思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与体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课堂的知识教学,要适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关键词:初中数学;不等式;结合教材;发现问题;学生出题;课堂小结
加强不等式知识是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储备、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不等式与等式一样,在数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通过课堂详细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不等式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着重思考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探讨了加强学生不等式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师生产生启示。
一、结合教材内容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一步步地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将不等式相关知识系统地进行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做到讲解教材深入浅出,课堂学习气氛弄厚。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提高,在学习不等式知识的时候思路就更加清晰,具体问题掌握程度也就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不等式知识的时候要充分基于教材内容,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一节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我首先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不等”现象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科中不等式的具体定义。随后我就详细向学生讲解了什么是解集,以及解不等式为什么会出现解集。然后我阐述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性质背后的数学原理。讲解完毕后,我又讲授了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具体方法,并且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不等式知识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只是回顾。通过本节课我对不等式知识一步步的全面讲解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等式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课堂小组自由讨论、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与相互交流过程中就会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更加扎实地进行不等式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解不等式知识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以加强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课的时候,我首先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深入讲解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达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通过聆听我的一步步知识讲授,对于不等式相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随后我讲解了运用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步骤,并且通过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上的题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不等式知识运用能力。课堂的最后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向学生进行了总结,并且和学生共同讨论了利用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步骤。
三、学生出题锻炼能力
加强学生不等式知识的另一个教学方法是课堂邀请学生出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解题者的角色转换为命题人的角色,十分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不等式知识的内在含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堂有限时间合理划分,让学生一方面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另一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思考不等式知识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值得教师在课堂讲授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时候加以尝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提升学生参与程度是首要目标。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节课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具体数学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用到不等式组。并且我重点比较了不等式组与不等式的概念。然后我讲解了不等式组的具体解法,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解不等式组和解不等式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学生思考之后我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直观讲解,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不等式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学习不等式组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我让学生模仿课本上的数学题目进行出题,并且将自己出的题目与同桌互换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加强学习乐趣,提高知识理解程度。
四、课堂小结加深掌握
在讲解完毕不等式知识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等式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知识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加深对于不等式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联系总结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不等式知识的时候要做到条理鲜明、通俗易懂,这样在总结不等式数学知识的时候才会更加轻松与直观。
例如,在讲解“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一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随后思考课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就根据教材内容,首先启发学生如何比较已知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可以用两个数相减,判断结果是否大于0的方法来比较。在此基础上我就讲解了用求差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关系,并且逐步将重点转移到知识总结上面来。我启发学生交流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以及相关知识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学生在交流后我进行了本节课的知识小结,学生对于不等式知识理解进一步加深。
总而言之,在讲解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不等式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将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不等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锻炼学生自主出题的能力,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识理解深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兴趣培养与方法引导,让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满足求知欲望,就可以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浅谈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5(12)
[2]刘海燕.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