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旺加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中心小 858200
摘要:数学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数学是研究数量、空间、信息等概念的综合性学科,学习数学对学生知识探究、创新想象、动手操作、数学思想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让更多的教育研究者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应用理解,还能有效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念。对此,教师要深层次解读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将渗透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情境导入,培养数学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因素。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的年龄下、理解能力不足,无法直接从枯燥的数学概念中,感受相应的数学原理和本质,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学科,产生畏惧的心态。而情境教学是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将抽象概念转变为生动动画,学生易于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添加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认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例如,以学习数学知识“圆”为例。在数学导入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看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视频、课件,让学生在直观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在课件的学习中,学生会看到一些圆形的动态视频、图片以及圆的制作方法。经过影视片段的欣赏,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都沉浸在视频的欣赏中。这个时候,教师将视频进行暂停,教师将准备好的彩纸和剪刀等教学用具发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学道具已经分给你们了,你们能不能剪成圆形呢?尝试一下吧。”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都想剪出这个图形。教师就利用这个机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一起动手。最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之后的情节,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又如,以学习数学知识“图形的运动(三)”为例。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播放一段物体旋转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旋转的规律和性质。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中,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学生也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接受知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知识理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兴趣,学习劲头也足了,学习动机提升后,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升高,还会带动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操作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掌握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简化数学问题,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知识,从而有效解决。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冲破学生的数学偏见,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在小学学习中,为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才能够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以学习数学知识“图形的运动(二)”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的轴对称概念以及其对称轴,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数学学习之前,教师先通过互联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动画、图片和视频。如,图片《对称轴图形》、视频《轴对称图形的制作》等等。并将这些内容整合为微课形式。
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和图片中,轴对称图形的制作,并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练习,“看到这些轴对称图片的制作方式之后,能不能动手画一下相应的图形呢?”这个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把图形画出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画出的图形分享给其他学生,一起评价和学习。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运用设计可操作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及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还实现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设计问题体验,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探究的开展方式,是在问题的引导进行的。问题是求知欲的来源,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升数学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知识,发展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提升自己对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体验下,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为未来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先从网上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如,角度刻画、半圆图像等内容。然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讲解,“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我们学过了三种角。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在游戏中,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角度。然后,想一下,如果想要画出最大的角,该怎么画?最小的角,该怎么画?”学生听到做游戏的时候,都想画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选取两个角进行对比。并提问题学生,“现在我的手中有两个角,你们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你的理解。”为学生设计出趣味、悬疑的问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因为题目过于困难,导致学生无法回答和思考,也不能设计的过于简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既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加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设计课堂评价,树立学习自信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中,评价是最重要的一项环节。经过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能够树立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学生更愿意加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而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彻底掌握错题之后后,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这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从而不断提醒自己,完善自己。当评价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学习总结,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学习感悟、也可以是关于试卷的心得体会。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自信心,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抽象理解、创新探究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情,丰富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操作教学、设计问题体验以及设计课堂评价等方式,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习,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文化,实现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8):69.
[3]张淑玲.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