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张玲
[导读] 特殊教育就是对存在认知障碍、先天性疾病障碍或心理、生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教育,

        张玲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特殊教育就是对存在认知障碍、先天性疾病障碍或心理、生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享有正常的教育,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此,特殊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学习时常常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同时加上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使得数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势在必行,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空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就小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特殊学校的学生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差别并不大,这样难免会使特殊学校的学生产生压力,甚至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首先是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语言上的障碍。例如,教师通过口语解释数学问题时,“多多少”和“少多少”等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导致他们混淆加减法过程,严重脱离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此外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采取板书和讲解的方式,数学学科本来就很枯燥,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解知识的过程比较困难,难免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学生学习习惯未养成,学习主动性偏低
        现阶段我国特殊学校的教学环境比较宽松,鉴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也普遍偏低,这样难免会导致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甚至严重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首先是特殊学校的教学目标偏低,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态度不端正和马虎等心理,对于点错和遗漏小数点不在意,不重视解题的思路。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放弃,或者没有进行思考就求助教师,难免会降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最后是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不高,学生难以对所学习知识进行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不扎实。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一)利用生活素材组织数学联想
        虽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但是却依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提取出来的理性规律。针对这一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则可尝试利用生活素材导入数学知识教学活动,及时唤起特殊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通过生活回忆来分析、解释数学概念,由此产生数学思维,切实内化相关内容。如此,则可初步改善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情况,由此创设了生活情境。首先,笔者会认真询问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直接写下个人身高数据。其次,笔者就随机点名,让学生比较身高差异,借此提问:“两个学生的身高差是多少?”这就可顺利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减法问题,且有不少学生会以手掌测量身高差,用手指指出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对此,笔者就告诉学生,小数减法知识可以让他们明确把握同学之间的身高差。由此,笔者便引导学生探究了小数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然后通过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了小数加法知识,及时训练了学生的小数计算能力。


        (二)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丰富的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可以切实丰富特殊学生的实践经验,且只要设计合理,素材丰富,特殊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归纳具体的数量关系、分析空间结构。如此,特殊学生则可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而这就可大大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弱化学生的畏学心理。对此,数学教师则可根据现实情况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角,比如墙壁与地板所形成的角、倾斜的小木板与讲台所形成的角等等,使其通过视觉观察排列了各个角的顺序,由此产生了感性认识。接着,笔者就组织了“角的度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去测量各个角的度数,认真撰写测量数据。如此,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特殊教育也不例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更要能够让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环节中,促进他们认真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数学知识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合理设置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并应用一些数学定理、公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愉悦感,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是教师要关注聋哑儿童感知外部世界的特点,尽可能选取丰富多彩图像、形状方面的内容,从视觉上形成较大冲击,弱化听力和表达方面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凭借视力这一媒介,形成更为充分的认识。为此,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采用PPT课件的方式,分层次展现出数学知识内容,同时在课堂上通过计算机、电视传递出多方面信息,便于学生形成深刻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手机软件,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完成课后作业和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参与度。
        三是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数学游戏,让学生完成计算题目方面的比拼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促学生沉浸在课堂知识学习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
        (四)全面把控教学活动全过程
        一是教师要明确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环节的开展情况。
        二是要科学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在充分强化学生知识理解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师要注重教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如根据教材内容推导数学定理,理解数学定义和概念,及时发现教材中的难点知识并加以记录等方面。
        如某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定的预习计划表,让学生按照表上标明的各项问题研究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大致上的了解,并记录下自身感到困惑的知识点。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预习计划表能够着重讲解学生普遍疑难的知识点,为强化学生知识点学习效果提供良好的前提。
        (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制作趣味课程
        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制造出符合特殊学生口味的趣味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述应用大题时,可以制作幻灯片,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多利用色彩鲜明的插图,不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在欣赏幻灯片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特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授课的效率。
         特殊教育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中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点,在教学方案和手法上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进行特殊教育教学时,应该时刻关注到身心有损的这类特殊学生群体,使其充分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并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便于全面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荣.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20):44-45
        [2] 刘海平.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