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赵敏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学科。

        赵敏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竹条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学科。有效的学习数学对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灌输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展。为此,本文尝试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索性学习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简要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索性教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标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让学生不断思考,逐渐掌握探究的思路与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充分理解基于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探究学习机会。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1. 片面追求形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表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突出学生个体在探索性学习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但探索性学习也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探索性学习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顾此失彼。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形式、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
        2.单纯追求气氛,忽视讨论交流
        解决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是有效的途径和解决办法。但在探索性学习的实践中,一些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讨论。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对同学会有更深的了解,密切了与同学的合作关系,获得并体验了愉快感、成功感、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主动参与,这样才不会让学生的讨论交流留于形式。
        二、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活动
        1.给小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侧重于小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小学生需要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和积极创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体的角色。基于自主探究的教学有效地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学生参与性学习,并构建了平等、民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小学生的爱好和个性,以平等和包容的原则对待小学生,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创造情境并培养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兴趣的支撑,如果没有兴趣,数学学习将变得枯燥无味,一旦他们对数学中的数、形、理等产生了兴趣,就会被吸引,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已经熟悉的数、形等数学元素教出新花样,让学生觉得新鲜、好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特性”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办公室角落有一个闲置不用的方凳,凳子的四条腿已经严重变形了,于是找了两根木条和一些钉子,连同这个方凳一起带进了课堂。导出新课后,我将方凳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一时搞不清我的用意,个个睁大眼睛看着。随后,我把方凳拿下来准备坐上去时,有学生马上提醒我:“老师,千万别坐那个凳子。”我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坐上去会摔倒的”,有的说“凳子的腿已经变形了,很不稳当”。这时,我拿出了木条和钉子,在方凳两端的对角斜着钉上木条,再往凳子上一坐,稳稳当当的。我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摇摇头,我打趣地说:“这就是我们从今天起要学习和探究的多边形的特性,老师想看看谁最先弄明白其中的原因?”通过这一番操作,我很容易就把学生带进了一种新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因此产生了很强的探究欲,他们的探究之旅很自然就开始了。
        3. 在动手、动脑中探究
        在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下,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探究活动,而探究最常用的方法与途径又都离不开手、口、脑的互相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操作、测试、记录、分析、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动口,还要动脑,这样才能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讲授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把一根6厘米长的细塑料管随意裁剪成了三段,让他们用裁剪下来的三段细塑料管围一个三角形,并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下操作过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分析: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段细塑料管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段细塑料管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得出了结果:两条边长的和要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有一段细短塑料管小于或者与其他两段细短塑料管一样长,就围不成三角形。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裁剪这根细塑料管,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最长的边一定要小于3厘米)。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中手脑并用,使得数学课程充满了趣味性。
        4.积极组织实践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实习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作为一项非常实际的事情,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数学和实践来加强综合教学实践,同时使学生适应实际学科。能力和加强实践研究。激励学生自我探索,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通过复习六年级的“统计”知识,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总结各种统计图的知识,并分配适当的统计练习任务,以供学生在课后完成。在实习期间,一些学生数了他们的父母和长辈的兴趣和爱好,其中一些数了教室里喜欢阅读的课余书,还有一些人对附近地区的用电量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统计。选择统计图时,学生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际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传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老师还据此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而言之,教师要将探究性教学逐渐渗透到课堂中,以鼓励学生整体发展。在小学实施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它本身也是一种值得弘扬的方法。为此,根据探究的性质,教师需要更新他们的观念,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参考文献:
        [1]黄晓芳.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22+224.
        [2]李培芳.化错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教育探索,2018(02):45-48.
        [3]余运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