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邓宣盛
[导读] 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说明
        邓宣盛
        福建省宁化县教育局 福建 宁化365400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说明。民俗文化本身的特点就是扎根于大众,立足于实际发展的生活。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结合文本的发展,使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当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发展,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发扬真、善、美的精神,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相互结合;教学研究
引言:语文课程的创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也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以及知识熏陶的主要阶段。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当中的主要部分,内容十分的丰富。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保证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展,提升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一、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运用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枝繁叶茂,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对于伟大的民族来说,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关键的凝聚力。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教育当中彰显了主要的地位。同时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不仅可以让初中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背景以及国家的文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具有极高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得民族认同感也会有所提升。
(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在初中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过程,当民俗文化与语文之间碰撞时,就会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核心素养就会有所提升不仅如此,民俗文化在字里行间却印刻着历史的足迹,同时还表达了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遭遇。所以说,促进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民俗文化教育融入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所忽视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将时间以及精力运用在了知识的学习上,并且对民俗文化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忽视,大部分都是通过教材当中所讲述的内容才对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并不具备深入探究的欲望,更不用说是对民俗文化崇拜的情感。语文作为弘扬以及传承民族精神与民俗文化重要的内容,应当充分发挥出其中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实践生活,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
(二)教师教学方式与策略不合理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形式的出现,更多的外来文化开始渗透在我们能的生活当中,对于民俗文化教学的创新应当具有明确的教学方式,并且还应当在科学的教学策略下进行。假如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不合理,那么就难以让学生根据内容去创新,不能实现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落实。不仅如此,当前大部分的学生也过于喜欢外来文化,忽视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教师在布置“民风民俗”的写作内容时,学生都会出现迷茫的情况。虽有我国有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但是仍然需要后代人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承,如果忽视民俗那么就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限制了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荣誉感的养成。


        三、民俗文化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应当让民俗文化融入到语文当中,从而探讨语文以及学习效率提升的措施,散发出语文的真正魅力,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价值与意义提升。
(一)开展丰富课堂活动,学习民俗文化知识
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中民俗文化的知识竞赛,教师将学生接触过或者没接触过的民俗文化内容收集起来,组织学生开展民俗文化相关的成语接龙,诗词听写大会等等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参赛,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加深民俗文化的记忆,让学生不再觉得语文那么陌生。不仅如此,班级内部还可以创建民“俗文化角”,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班级文化角,例如手抄报或者传统文化制品等等,从而促进班级内部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民俗文化带来的魅力。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会,让学生带一本古诗词集在班级中和学生分享,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学生课外的积累,同时还是学生懂得分享,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有了更深的兴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通过活动渗透民俗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古诗词情景创建朗诵比赛的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询了解相关的注释,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进一步了解。举例来说,在学习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资料查询,对于难懂的字进行注释,在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朗诵比赛,对于最好的一组进行奖励,并由该组的学生分享读后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作者借咏月表达的情怀幽思,再由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的告诉学生苏轼这首中秋诗中传达的矛盾和困惑、旷达和乐观,以及和美好的愿望。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哲理与人情,感受词的高远的立意、新颖的构思和清新的意境。
(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书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民俗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加强语文学习和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演讲比赛、阅读比赛、读书会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回延安》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贺敬之的写作“信天游”作品,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抄写,还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进行读后感的书写。教师可以设定了一个固定时间,引导学生将抄写的段落进行阅读分享,并结合自身所写的读后感与同学之间展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想法,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相互的沟通,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情感体会,加深学生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渗透发展,教师不仅要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文本资源的学习理解,同时还应当拓展学生课外民俗文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民俗文化、认同民俗文化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体现出语文的人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储素芹.民俗文化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20(05):83.
[2]王玉红.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48-49.
[3]徐嘉.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4):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