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俞丽霞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之下,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俞丽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三小学,311223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之下,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小学教育事业上,其作为学生接触社会、开始学习的初始阶段,其教育理念也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和优化。对于当前小学教育而言,更为重要的在于提倡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探索和培养。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仍存在着诸如不尊重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化情境僵硬、生活化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行知理论”为指导,深度探究“行知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以期为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提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行知理论;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
前言:对于一切教学活动而言,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大力倡导知行合一的现代教育中,用“行知理论”,追求有效教学,可谓至关重要。对于综合实践课堂而言,其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宗旨更为显著。利用“行知理论”,创造生活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行知理论”,创造生活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魅力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氛围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一)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氛围,使教学目标更具生活化
        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密切关联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生硬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无疑促进着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但由于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多年影响之下,使得在师生关系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畏师、怕师的情况,师生关系也较为僵硬。如此一来,也使得在教学环境方面不尽人意。与此同时,传统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良好开展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不便。
        因此,想要提高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注重对生活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借助生活化的氛围和教学理念,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推动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将课堂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规划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借助社会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工具,逐步增强学生对社会美丑善恶的认识,为日后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低碳生活”进行解析时,学生接触起来可能会较为抽象和空洞,对其标准也不甚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实际,开展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先让学生自主查询资料,对低碳生活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后,再依据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辅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学生在实际的调查中,加深了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同时对如何保持低碳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看法。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要与生活相联系,感受生活与综合实践的联系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各行政机关与学校机构对待新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其中教学理念生活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实践。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就是让学生暂时放在课本的同时,把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的与综合实践项目联系起来,走出效果、亲近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找到认知的结合点。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探索,能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利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视角去体会别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根据不同学校单位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以及合理的安排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尽量控制活动群体的规模,以小组规模的形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方案,引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让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全方位发展的目的。

例如社会实践课程《舌尖上的中国》选修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当地泛华中心,进行关于小吃餐饮的调研活动,调研当地人消费习惯、经销门店的设备准备,食物的采购渠道等等。让学生从自己最喜欢的生活饮食中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沟通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统筹安排,激发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综合实践课堂教育要紧跟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不仅要贴近生活气息,便于学生实践与理解,同时,课堂教育也要紧跟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的“社会人”属性。同样以社会实践课程《舌尖上的中国》选修为例,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引入食品安全,以及爱护环境的环保概念。生活处处皆智慧,生存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陶行知先生要求教育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生活,在感受生活的魅力的同时,积累人生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生活的变化,接受教育,通过自我实践与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一理念与课堂实践的结合,教师创建了饮食文化相关的教学场景,与学生的爱好息息相关,并且引发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与垃圾处理的环保问题,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其感受事物的相关性,在享受美食同时要注意安全,也要注意生活习惯,不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提升全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校要共同努力,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效率
(一)联系校园生活,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鉴于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元进行的特点,实践课堂要摆脱课堂与教师为中心的认识误区,带领学生走入多元的认识。为了提升综合实践课的效率,教师亦可以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校园生活入手,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在春天的校园里,如果有植物茂盛且品种较多的条件,教师可以开展关于植物标本的户外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关于植物识别与标本制作的动手课程。学生在实践课程可以识别植物的科目、器官及各器官的作用,动手操作标本器材,甚至是植物的药用功效;联想关于植物的各种散文以及故事,亦或者有植物引发的名人典故。满怀好奇与期待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探讨关于植物的生长或者演化原因,增加了知识储备,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课的乐趣。校园课堂实践活动,兼有就提取材,便于集中管理与教育的特点,所以在教师实践活动的首选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正是由于以上特点,教师在具体安排课程,设定教学场景时,要与正式课堂有所分别,不要对正式课堂的内容进入搬抄,以免造成学生失落情绪或者好奇心的减弱。
(二)结合家庭生活,开发合适的综合实践课题
    除了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活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的重要基地,同样可以起到汲取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事先与家长取得沟通,让其认识到家庭综合实践的重要性,争取家长参与并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以家庭为综合实践活动场所的实践活动,是给予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多样化学习课堂。家庭综合实践活动带有更多的亲情和温暖的性质,利用家庭实践活动可以更轻松的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生活知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外部事物的礼教,提升生活联想能力与动手协作能力。以家庭生活中“面粉发酵”的综合实践为例,教师设计一个学生帮助家长完成家务辅助的实践课堂任务目标,其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参与面食的制作,观察面粉发酵的全过程,并通过互联网查询发酵的基础知识,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学生在领取课堂任务之后,将参与亲自共同参与的家庭食物制作过程,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和面、识别酵母,了解面粉发酵的过程,营造一种家庭和睦的温馨气氛,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考能力。这些就知识都是学生认识家庭生活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扩快学生的知识面,利于人生道路的独立成长。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而言,单纯地理论知识灌输已不可取了,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改善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行知理论”指导下,将课堂氛围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课堂要与生活密切相连,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与综合实践的联系;除此之外,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效率。只要做好这几方面,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静.“行知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J].黑河教育,2020(2):67-68.
[2] 宋佳.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38-139.
[3] 柴娜娜.用行知理论,追求有效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57-58.
[4] 张健.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