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的培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   作者:吴越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吴越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40276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知识探索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意识;教学观念;教学情境;小组合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磨殆尽,进而影响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构建多元化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教师更新观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冲破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附从的桎梏。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性,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样就走了极端,会适得其反,教师还应当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点中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做到查漏补缺,为有序的教学活动保驾护航、为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保驾护航。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说和做》时,本着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我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护阅读,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进而增强独立自主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在对学生在方向上的引导,学生阅读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思考,提高阅读质量,即“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于是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氛围了学者时期和民主战士时期两个部分,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过程中着重的体会二者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开动大脑,积极分析所阅读的内容,掌握课堂主动性,促进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情境的创建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有力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的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进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生活化教学法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多媒体教学模式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等。创设有利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与教学规划为依托,选择合适的课前导入方式,营造契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黄河颂》时,这是一首豪迈的黄河颂歌,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于是我决定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黄河壶口瀑布河水奔腾的画面,另外让学生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引导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也从侧面反映出黄河所表现的品质,即一往无前、顽强奋斗的精神。此举不仅创设了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还在此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观看视频之后形成的印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除此之外,我还要求着重了解这首诗的批注部分,批注是对某一小节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学生在有感情的阅读并且深入的分析这首诗之后,不仅提高了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体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读写结合是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的阅读方法,在主体意识的指引下,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文章进行阅读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还有利于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是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在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充分确立、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阅读质量也随之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促进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最苦与最乐》时,这是一篇内涵深刻的议论文,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与借鉴意义。我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并且注重文中批注的作用,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这篇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如文中第一段“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此段落以设问为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依据左侧批注对这段话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在后续的阅读中对这段话进行了诠释。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以课文的结构、内容等作为借鉴,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将读写结合的有利方面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
        四、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除了需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之外,还需要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往往独木难支,这就需要团队的力量与协作的能力,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的同时需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主体意识的同时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这是一篇用心感受美景的课文,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我首先引导发挥想象力阅读课文,寻找能够引起共鸣的语言文字,并要求学生与阅读之前的想象做对比,进而去感受那种“美的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中,我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开展了交流讨论活动,即“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寻找上个单元的课文中托物言志的文章,进行讨论”。学生在分析这篇课文与上个单元课文的同时,对托物言志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发现新知也是学生培养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为指引,尊重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与此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障自主学习的可持续进行。对于学生而言,则应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将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绍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5(23)
        [2]王振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4(03)
        [3]张海英.分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上),2013(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