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6月   作者:冯洪滔
[导读]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了政府、互联网企业、高校等部门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由此,我国高校扩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涌现出一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广西南宁市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    冯洪滔    530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了政府、互联网企业、高校等部门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由此,我国高校扩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涌现出一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但随着我国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指出,中国要想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需要高校大力培养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出更高层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质量评估;人工智能;实践领域
        引言
        当前是互联网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信息。只有控制好数据和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面向实用性强、人才缺口大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无疑是大数据时代的热门专业,因此该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法
        很多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应用到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其中,微课教学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社会及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重视计算机人才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在实施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以下措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对教学情景进行巧妙设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重视提升教学的合理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对微课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应用。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教学板块,通过微课教学模式来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微课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便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得到提升。教师在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应将这些知识、技术引入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与先进性。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微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还需学以致用。从实验教学、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方面阐述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磨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实验质量的把控,否则便成了“形式主义”,要坚决杜绝出现实验抄袭、作业代写的现象发生。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学科竞赛的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多而杂,要求参赛者掌握不同的知识并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因此,学科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将知识更加丰富起来,起到“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效果。近年来,南宁各大高校一直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综合性的学科竞赛,旨在促进学生能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提升实践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例如,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就是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把企业的需求和竞赛的要求作为学生项目实训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并对在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专业工作室上给予重点培养和指导。还有其它多种学科竞赛,都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更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加深专业实践体系的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想法或创意,并尝试实现。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也能获得更多的感悟与灵感,这些灵感或许成为开启创新殿堂的钥匙。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教育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技术道德伦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如“欧盟专利局拒绝从AI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事件”“智能音箱对主人进行危险行为诱导,建议人类使用者自杀”“‘监测头环’进校园惹争议”“AI换脸应用引发的隐私争议问题”“大数据杀熟”等近年一系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道德伦理问题,使得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技术伦理培养越发紧迫和重要,其核心还是在于立德树人教育。大数据智能化人才是以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为特色的宽口径人才,而大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性较少,甚至是将计算机、统计学等专业培养目标简单复合而成。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演进迅速,还在各个领域持续渗透和深化,岗位需求还在不断演变,客观上也导致学校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存在较大难度。为此需要将立德树人教育贯穿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覆盖课程体系,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深入调研产业需求,遵循“立德树人为根本”“产业需求为导向”来明确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4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要全面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当突破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通过积极推进学生参与型、创新实践型、交流合作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训教学模式体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与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保障课堂并非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实践作业并非是课本的描摹与复刻,全面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动脑理解相关技术和工作的原理,推动学生真正动手实现自己的想法、解决生活中的需求,进而保障其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也能够积极创新、努力创造。
        5优化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在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改变传统课程设置方式。首先,应结合大数据时代要求打造突出应用性的理论类教学课程。高校可根据现有理论知识与主要课程,重新整理出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能力,结合IT行业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可删除理论意义大于实际工作的教学内容,增加与工作岗位具有联系的理论课程,为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做好准备。其次,应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建立模块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基本实验基础,逐步开设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具体操作中,实现规范学生操作与提升实践技能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按照基础、提高、创新、研发四个不同阶段稳步推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最后,丰富学生素质扩展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寻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实现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连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高校也可通过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必须要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内外”结合。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为社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人才,助力我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铮.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实践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93-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