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心灵阴霾 迸发生命光彩——家庭变故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案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蔡婷
[导读] 辅导员工作中常会遇到大学生遭遇亲人去世等家庭变故情况。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遇到家庭变故时往往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尤其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论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因父亲意外去世导致心理危机,重点从辅导员工作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最终帮助她顺利渡过难关的工作案例。

重庆财经学院  蔡婷

摘要:辅导员工作中常会遇到大学生遭遇亲人去世等家庭变故情况。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遇到家庭变故时往往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尤其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论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因父亲意外去世导致心理危机,重点从辅导员工作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最终帮助她顺利渡过难关的工作案例。
关键词:家庭变故;贫困学生;心理调适;危机干预
        一、案例背景
        周晓(化名),女,大二学生。该生性格内向,不爱交流,来自农村单亲家庭,从小和祖父祖母生活,父亲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属贫困学生家庭。2020年2月中旬,其父亲在工地上突发脑淤血进入ICU抢救,不幸去世。事情发生后,班委干部多次向辅导员反馈她经常不上线学习,作业也不按时提交,联系起来十分困难。而当时国内疫情形势严重,学生居家学习,辅导员线上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经过多方协作,辅导员终于联系上她,周晓回复是家里遇到急事,暂时无心学习,需要请假,自己消化处理。5月底返校后,寝室同学反馈她很自闭,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没有参与感,有时候连寝室卫生也不做。期末考试下来,周晓的学习成绩也是陡转直下,挂科数门,综合测评排名倒数第二。
        二、破解思路
        1.原生家庭导致的人际关系障碍问题
        原生家庭是个体生理、心理、情感形成的最初场所。研究表明,家庭背景、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育方式都会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而父母离异、关爱缺失、长期留守、家庭贫困的原生家庭现状,是造就周晓性格孤僻、心理自卑、适应环境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如何帮助周晓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升心理适应水平,获得更优的发展与成长,是本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家庭变故后心理调适问题
        据了解,家庭发生变故或遭受重创的青少年,在认知、情感、生理、行为等各个层面都有明显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的会出现灾难伤害在心理上重复再现,有的会产生“回避反应”,有的会出现对相关情形“高敏感”,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伤人、狂想、自杀倾向。周晓的情况就涉及到家庭变故后心理调适问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帮助其走出阴霾,重新调适好心理状态,避免出现极端后果,也是本案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问题
        事情发生后,周晓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母亲没了联系,爷爷奶奶年迈多病,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窘。周晓的情况还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问题。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辅导员要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不是重物质解困、轻思想育人,不是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关爱,不是重外部救援、轻自助教育,而是精神帮扶、经济帮扶、学业帮扶、就业帮扶四位一体整体推进。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三、做法步骤
        1.积极营造和谐友爱的外部环境
        辅导员如何打破周晓与外部的隔膜和藩篱,让其真正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密切关注学生,调动一切外部力量和资源,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如主动与任课老师、宿管老师、寝室学生建立联系,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学生祖父母、姑母这类亲密亲人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互通有无,形成干预合力;三是以团辅训练为载体,积极构建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如以寝室、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团辅训练,通过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分享,让其感受到和谐有爱的环境。



        2.加强心理疏导与调适
        鉴于父亲意外去世,对周晓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不喜交际、自我封闭,过度自尊、过度敏感及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辅导员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加强交流谈心力度,帮助她逐步打开心扉,学会直面现实情况;二是主动亲近学生,多用实际行动表达关怀,帮助树立安全感,学会分享与信任;三是帮助完善自我认知,逐步建立强大的自我调适系统,引导其面对不可抗力要珍惜生命,坚强面对人生磨难,学会利用自身积极心理抵御各类挫折与逆境带来的消极效应。  
        3.精准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齐抓共管
        辅导员开展周晓的帮扶工作时要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既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要积极关注到学生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的深层次问题。一是进一步落实好“奖、贷、助、勤、补”多元化助学政策,按照规定程序积极资助她完成学业;二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其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三是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向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平台和机会,促进其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激发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四、成绩效果
        较之事情刚发生的那段时间,目前周晓无论是心理、生活,还是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心理上,周晓基本走出阴影,谈及家里发生的事情时,不再刻意回避,能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性格也渐渐表现出更开朗更活泼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自立自强,学会了担当责任,会利用周末时间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学习上,周晓挂科现象大为改观,也越发上进勤奋,能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目标越来越明确。
        五、经验启发
        1.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是出发点
        发现苗头、心理疏导、帮教管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需要辅导员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刻不容缓的紧迫感,以及不可推卸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家庭遭遇突发变故学生,积极加强心理安抚和调适,引导学生走出家庭重创后的心理困境,推进其不断汲取精神与心理正能量,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是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2.落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深入贯彻落实“奖、贷、助、勤、补”多元化资助政策,将国家扶持、学校资源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着眼实处、解决后顾之忧是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只有通过切实行动来解决此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尤其是经济困难,才能帮助其更快渡过难关,转化危机,增强生活下去的勇力和自信心。
        3.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是根本
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心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扶志”和“扶智”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要积极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打消“等、靠、要”的念头,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申艳婷,郑舒.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育研究,2018,4:53-57.
[2]李鹤,高蕾.家庭变故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教育,2014,12:68-69.
作者简介:蔡婷(1987-),女,湖北荆州人,重庆财经学院会计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一般项目《命运共同体愿景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五位一体”格局构建研究》(18SKS045)与2018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183094)及重庆市财经学院正浓学风工作室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