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戏剧工作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杨微微
[导读] 戏剧工作坊是解放和发展小班幼儿戏剧天性的一种途径,幼儿围绕一定主题,在热身活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分享与交流过程中,投入情境进行“对戏”。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的限制等原因,小班戏剧工作坊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充分观察、与幼儿互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 杨微微

【摘要】戏剧工作坊是解放和发展小班幼儿戏剧天性的一种途径,幼儿围绕一定主题,在热身活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分享与交流过程中,投入情境进行“对戏”。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的限制等原因,小班戏剧工作坊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充分观察、与幼儿互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戏剧工作坊;问题;策略。
        一、小班幼儿戏剧工作坊中存在的问题。
        小班幼儿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持久性、表现力、创造力不足、协商合作能力弱,易发生矛盾等年龄特点。在戏剧工作坊开展过程中,教师常常要不断地强调“戏剧契约”,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平息矛盾;推出新情节吸引幼儿注意力,保持幼儿对游戏的新鲜感;用语言、肢体示范以弥补幼儿在经验、表现力、创造力上的缺失等,保证戏剧工作坊顺利开展。幼儿受到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还无法自主地开展戏剧工作坊游戏。
        二、戏剧工作坊的支持策略。
        张金梅(2017)认为幼儿园戏剧工作坊具有三点价值:1.让幼儿真正成为戏剧创作的主人;2.充分给予幼儿身体与思想对话的机会;3.让教师听到每个幼儿的声音。如何让小班幼儿既能突破年龄特点的限制,又能充分享受自主游戏的快乐?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观察、调整、反思,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道具引发情境,与角色共鸣。
        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若能给予适度的道具支持,引导幼儿进入特定的游戏情境中,能更快地帮助他们进入角色状态,有利于调动幼儿对角色的认知,积极自主地进行语言或肢体表达。
        例如:在开展《三只小猪》戏剧工作坊前期,教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用袜子、棉花、长皮筋等材料制作大灰狼的尾巴,激发幼儿对角色的兴趣。游戏时,一泽戴上大灰狼的尾巴出场,他双手张开变成“利爪”,嘴巴不时发出“嗷嗷”的嘶吼声,他用粗粗的声音说:“我是大灰狼”。
        简易、适度的道具不仅能营造出特定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迅速进入角色,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投入地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幼儿兴趣的持久性。
        (二)肢体代替道具,发展创造性。
        对小班幼儿来说,戏剧表达是重点,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表达来塑造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房子、桌子、椅子、花草树木等。在满足幼儿表现欲望的同时,打开幼儿思维,为幼儿之间的协商、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在尝试解决问题中提升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获得愉悦感。
        例如:在《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戏剧场景中,我们用肢体表达代替了道具。教师和孩子们半圆围坐,观察房子图片,讨论:“三只小猪盖房子,草房子、木头房子和砖房子,哪个更牢固?草房子需要几个人来扮演?木头房子、砖房子呢?”经过协商,孩子们决定根据房子牢固程度和大小,依次由2个人扮演草房子,3个人扮演木头房子;4个人扮演砖房子。幼儿自由分组,散点塑造角色。
        第一组:猪老大盖草房子。柏澎和靖博手拉手扮演草房子,把猪老大围在中间,当猪老大要出门时,柏澎和靖博牵着的手就会打开,他们说:“这是大门。” 
        第二组:猪老二盖木头房子。熹微、思槿、淇琳三个人牵手,把手举高,表示“木头房子的屋顶是尖尖的,三角形的。



        第三组:小猪猪盖砖房子。刘屹、陈非、恩睿、博锐互相手拉手,每个牵着的手都能变成大门打开、关上。教师变身大灰狼“入戏”:“我要来试试这砖房子到底牢不牢固。”大灰狼一撞,砖房子的大门“坏了”孩子们激动得大笑起来。教师“出戏”,师幼半圆围坐,讨论:“怎么让砖房子更牢固一些呢?”博锐说:“把大家的手牵紧一点。”“我们来试试”教师建议。教师肢体示范:环抱、手臂互扣,激发幼儿思考、选择。最后,大家用手臂互扣的方式造出了一座牢固的砖房子。
        肢体表达代替戏剧道具,是一种思维的突破,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以人代物,相互合作,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减少了更换道具的无效等待,让场景更加灵活,幼儿游戏更加自主,更具创造力。
        (二)多元策略支持,提升自主性。
        一般来说,戏剧工作坊应创设在一个空间适宜、相对安静的封闭区域,尽量保持活动空间的简单化。戏剧工作坊中的主要角色、故事线索、情节冲突等方面是由教师预先构思好的,而角色的形象、角色间的关系、场景的创作和布置、冲突的产生和解决则是由师幼在游戏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当幼儿缺乏相关戏剧经验时,当教师处理不好预设与生成、示范与创造、契约与自由这三对关系时,游戏就容易回归到“教师导、幼儿演”的老路子。
        1.分组、分时间段策略,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
        班级一共40名幼儿,我们将其分为四组,每组10人,利用每天上午的区域活动时间,每次由一名教师带领1组幼儿在班与班之间的阳光棚开展游戏,四组幼儿一个礼拜轮完。在避免过多无关刺激分散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保证每个幼儿每周都有一次参与工作坊游戏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享受教师停留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得到及时的关注与表扬。
        2.提示策略,提示幼儿情节的发展。
        “提示”策略包含音乐提示和旁白提示,旨在用声音提示幼儿故事情节的发展,鼓励幼儿根据提示自由表达、创作。
        例如:在《大灰狼来啦》的戏剧场景中,教师运用音乐进行提示,小猪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愉快地建房子、享受住在“自己家”里的美好时光;沉重阴郁的音乐声响起:大灰狼来了。在紧张局促的音乐声中,大灰狼撞倒猪老大、猪老二的房子,猪老大、猪老二逃跑。不同风格的三段音乐,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明确出场顺序。
        3.教师入戏,以角色的形式推动游戏发展。
        “教师入戏”指教师进入戏剧情境,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以角色身份与幼儿共同塑造角色、发展情节。
        例如:扮演砖房子的孩子看到前面两座房子被大灰狼吹倒、撞倒很有趣,他们也有样学样,大灰狼一撞,砖房子立刻倒地,孩子躺在地上哈哈大笑。大灰狼再撞,砖房子再次倒地,一遍又一遍,大家停留在“撞”、“被撞”、“倒下”的重复“游戏”中。见戏剧情节停滞且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入戏,和其他孩子一起扮演墙壁,教师说:“天啊!砖房子也倒了,三只小猪要被吃掉了怎么办?”思槿回答:“小猪都被吃掉太可怜了”明伊建议:“我们把房子建牢固一点吧!”教师和孩子一起手臂互扣,形成牢固的墙壁,大灰狼吹不倒、撞不倒,生气地回家了。
【参考文献】
【1】张金梅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17年8月
【2】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2012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