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剧表演中的幼儿角色定位——以大班戏剧表演《花木兰》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陈鹭
[导读] 幼儿戏剧表演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幼儿为创作主体、表演主体和观赏主体,支持和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表达对戏剧角色的感受和理解,展现对戏剧情节的想象和创造。本文以大班戏剧表演《花木兰》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与引导幼儿主动解决戏剧表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幼儿是戏剧表演的“编剧”、“演员”、“配乐师”、“道具师”等角色定位。

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 陈鹭

【摘要】幼儿戏剧表演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幼儿为创作主体、表演主体和观赏主体,支持和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表达对戏剧角色的感受和理解,展现对戏剧情节的想象和创造。本文以大班戏剧表演《花木兰》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与引导幼儿主动解决戏剧表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幼儿是戏剧表演的“编剧”、“演员”、“配乐师”、“道具师”等角色定位。
【关键词】幼儿戏剧表演  角色定位
        幼儿戏剧表演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幼儿为创作主体、表演主体和观赏主体,支持和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表达对戏剧角色的感受和理解,展现对戏剧情节的想象和创造。它不同于成人的剧场表演,不追求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而是重视童趣的戏剧表演过程,突出幼儿在戏剧表演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教师“反客为主”,无视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而强制性地安排幼儿的角色和装扮,无视幼儿的创造和表达而生搬硬套模式化的故事情节,无视幼儿的能力和发展而机械式地训练幼儿的台词和动作,只有幼儿真正成为戏剧的主人,才能全身心地享受戏剧表演的乐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理解、表现的过程中构建属于幼儿自己的戏剧。
        本文以大班戏剧表演《花木兰》为例,谈谈在幼儿戏剧表演过程中,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解决在创编情节、肢体表达、配乐选择、场景创设等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明确“编剧”、“演员”、“配乐师”、“道具师”等角色定位,支持幼儿快乐玩戏剧、用心做戏剧,成为戏剧的主人。
        一、幼儿是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深受幼儿喜爱的戏剧表演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出发,应用幼儿的思想、想象、语言、情感、经验等,通过戏剧表演的手法,表现幼儿的所见、所感、所思,展示幼儿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富有童趣的美。在幼儿戏剧表演中,最好的“编剧”应该是幼儿,他们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且善于思考,教师应该激发幼儿参与戏剧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创编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对话,肯定幼儿对戏剧表演的理解与创作,让幼儿“编”他们想演的戏。
        1.引导幼儿从生活经验出发,创编情节。
        其实,每个幼儿对于“剧情”都有独特的奇思妙想,但是缺乏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聆听幼儿的心声,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创想,并通过大胆、自由、积极的表达、交流、讨论,使奇思妙想如浪花翻涌,最终融汇成贴近生活、富有新意的“剧情”。如:在戏剧表演前,幼儿通过讨论梳理出“代父从军”、“战场杀敌”、“皇帝奖赏”、“辞官回家”等主要情节,但是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发现光有这些情节还不够好玩,那怎样才能更好玩呢?教师启发幼儿思考:花木兰到军营后,就会上战场打仗吗?还会发生什么事?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幼儿从学习跆拳道的生活经验中发现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好本领,所以木兰到了军营应该先进行训练;他们通过“宋江阵”练习扎马步的学历经历,引申到木兰可以练习扎马步;他们还将家中弟弟喜欢看的、经常练的《嘿嘿哈哈哈武术操》直接搬到戏剧表演中,让木兰也跳起武术操,而且边练习打拳还要边喊“嘿嘿哈哈”,多有意思啊!
        2.启发幼儿用发散思维思考,设计台词。
        幼儿在设计人物对话方面,是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衍生出相应的台词。如:一开始,幼儿协商决定戏剧的开场是皇上下旨让每家每户派一名男子去打仗。但个别幼儿认为皇宫里的大臣们可以帮助皇上想更多的办法,而不局限于派兵打仗。教师适时追问:“那大臣们会想些什么办法呢?会说些什么呢?”幼儿纷纷出谋献策:士兵受伤了,应该派医生和护士去帮助受伤的人;战马也受伤了,应该派人去买很多的战马,送到军营去;只有一个将军,太辛苦,应该多派能干的人去当将军,带兵打仗……教师启发幼儿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集思广益,创作了精彩的台词,使得“大臣们”不再是唯唯诺诺,而是勇于出谋划策,这样的人物对话设计更具有真情实感、更具有生活气息,也更好地促进了戏剧情节的深入发展。
        二、幼儿是富有表现力的“演员”
        幼儿戏剧表演,引导幼儿浸入式地参与戏剧体验,鼓励幼儿多渠道地进行戏剧表达,支持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戏剧创作,帮助幼儿全方位地提高戏剧素养。它重视体验性的表演,而摒弃技巧性的堆砌。其实,幼儿是天生的演员,在戏剧表演过程中,他们顺应自己的对角色的感受和理解,变身为剧中人,根据戏剧情境的变换、情节的推进,他们说着想说的话、做着想做的动作,大胆展示富有表现力的表演,也许言语稚嫩、动作笨拙,却也是童趣满满。因此,教师要相信幼儿,将表演的主动权还给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表达,塑造富有个性化的戏剧角色。
        三、幼儿是富有感染力的“配乐师”
        以前,“配乐师”的工作大多是由教师独立完成,教师详细研究过剧本内容、题材、艺术特点,针对性地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情节发展需要等设计相应的配乐。如此一来,音乐美则美矣,幼儿却缺乏参与感,只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理解音乐后,根据音乐的功能性特征展开相适应的表演。其实,幼儿在戏剧表演中既是剧中人又是观众,他们对于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营造情境氛围、什么样的音乐抒发人物心绪更有发言权。尽量采用幼儿熟悉的、喜欢的音乐来配合幼儿的表演、推动情节的发展,实现幼儿戏剧表演的自我表达。
        综上所述,幼儿是戏剧表演的“编剧”、“演员”、“配乐师”、“道具师”,这才是他们在戏剧表演中正确的角色定位,而幼儿在戏剧表演中的体验与感受、表现与表达、想象与创造是开展以上“工作”的基础,反之也推动了他们在戏剧表演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那,谁是幼儿戏剧表演的最高指挥者——“导演”?当然,还是幼儿,他们决定着剧情的发展方向、角色的命运轨迹、音乐的轻重有无、场景的远近多寡,实则是将“编剧”、“演员”、“配乐师”、“道具师”等各个角色集于一身。教师应该厘清幼儿和自身在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定位,让幼儿真正成为戏剧的主人,尊重幼儿的经验与个性,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重视幼儿的意愿与表达,和幼儿一起快乐玩戏剧、用心做戏剧。
【参考文献】
[1]蒋沁怡,何叶.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6).
[2]徐娜,陈晓萍.走向师幼共创的儿童戏剧——儿童戏剧实践中的师幼关系[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