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 “至信”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赖济强 刘少桃
[导读] 关于“核心素养”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 2011 年提出了“21 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 21 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 赖济强 刘少桃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
        (一)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 2011 年提出了“21 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 21 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教授认为,21 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提出的学生学科学习中应当学习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素养,目前尚在探索中。
        (二)关于“至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载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促使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办学思想、理想追求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确定个性化、特色化课程。校本课程应反映学校的特色,即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特殊要求,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至信”取义我校“因至而信,因信而至”的办学理念。 在“至信教育” 的学校文化建设品牌的引领之下,“信”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解释为信任、相信,以及自信、诚信和信仰,而“至”则可理解为去到、到达。正是因为信任和
        相信,所以一往无前地追寻,到达理想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达成了目标和理想, 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蜕变为一个有自信、讲诚信、有信仰的人。
        学校在“因信而至,因至而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最终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当中,学校践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得到家长、社会的肯定;师生找到了更好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始于信,达于行。西樵实验小学看到了“信”乃人之本,并致力于通过切实的行动去实现它。学校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信”品质,这不仅反映了学校的现状, 而且彰显了区域文化,根源于历史传统,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鉴于此,学校将“至信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建设品牌。
        至信教育,总的来说,就是学校相信学生,通过一切方式和手段,引领师生向着自信、诚信的方向努力,建立对个人、对家国的信仰,尽力做到最优的教育。
        在“至信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希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根有梦的至信少年,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根基,又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具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有根的人,指的是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生命个体,这一生命个体以德为先, 以诚信为本,同时又能深深扎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人类文明之根、乡土文明之根,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二是有梦的人,指的是心怀理想,勇敢追梦,自信展示自我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信自主,时刻葆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
        我们立意“至信”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而言,进一步拓展国家学科课程和地方学科课程的外延,构建学科外延式德育校本课程,达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补充,实现跨学科外延式拓展, 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外延式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是当下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我校的现状和优势: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办学形式灵活,有较为丰富的办学资源。同时,学校原来传统的育人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惑和不足:
        1、课程设置的点、面缺乏结合问题。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遵循国家和地方课程,课程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如:语文、
        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但缺乏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和空间,既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面”的教育,缺乏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课程的“点”的教育。
        2、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现在学生主要在校内、课堂内参加学习, 实践能力和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其动手能力较差,这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阻碍。
        3、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不足问题。因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统一的国家、地方或校本课程,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特长发展一般都是有家长在校外进行一对一辅导进行。
        为了解决学生发展不足问题,破解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瓶颈,当前我校在校内开展“社团活动”,全校共开发了“拓展类”、“艺术类”、“体育类”三大类 38 个社团项目。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内容、时间、形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果,受到了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其中有些项目的开设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想象创新能力”等学生发展的薄弱现状提出的,这为进一步开发形成“学科外延式德育校本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使课题的有效、顺利开展成为可能。
        为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部( 教基二〔2014〕4 号)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南海区教育局南教发〔2016〕28 号下发了《南海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2016-2020)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方法,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实验立足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南海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2016-2020) 》,全面落实南海区“品质教育,学在南海”、西樵镇“樵山教育,有为品质”的教育理念,推进我校“根基教育,至信樵实”的办学理念,开发具有校本意义的“至信”德育课程。
        (一)研究目标:
        1、立足小学各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科课程内容和形式,开发出“语言艺术类”、“科技探究类”、“体育艺术类”等学科外延式校本德育课程,每类至少一种以上。编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延式校本德育课程教材各一本以上。形成完善的校本教材学习模式和活动规范。
        2、学生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想象创新能力、运动技能、艺术情趣、鉴赏能力等学科外延式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3、教师通过探究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使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程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培养镇级以上骨干、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二)研究内容:
        1、探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外延式“至信”校本课程。
        2、开发“语言艺术类”、“科技探究类”、“体育艺术 2+2+N”(两项体育技能+两项艺术特长+N 种兴趣特长)三类学科核心素养外延式校本课程教材。
        3、探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综合育人模式。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前通过开展调查,确定实施研究的起点和依据;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调整行动方案的方向。
        1、实验研究法。在掌握相关研究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确定实验的内容、策略与步骤,明确实验评价指标,分步实施并观察分析。
        2、行动研究法。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整理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关行动方案, 做好诊断性评价,在行动和修正中概括出一系列实践操作模式与策略。
        3、案例研究法。以学生和课程项目为案例,研究学科外延式校本课程的生成。
        4、主题研究法。拟定研究主题,形成不同研究主题的团队,定期召
        开主题研讨会,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09~2016.12):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撰写实施方案。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7.02~2019.07):组建研究队伍,全面开展系列研究活动。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9.08~2020.11):梳理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外延式校本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研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开发学科外延式校本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编辑校本教材。
        2、探索学科外延式校本课程学习和教学的新模式。校内教师教学与校外教师辅导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体辅导相结合。
        3、探索形成名师培养、学生素养提升、学校品牌建立的新途径。
        (二)实际应用价值:
        1、拟开发编辑的《至信校本课程》可在学校教育中实际应用,并在相关学校、家庭教育中推广,用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在实际教育、学习的行为。
        3、形成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名师成长模式、学校品牌建立模式将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三)研究成果:
        1.构建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我校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秉承“让学校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育有根有梦的至信少年”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乐学至信课程群:衍纸手工艺术、男绅女雅学堂、因学习而快乐,因乐趣而探索。发展学生乐学善学等素养;
        (2)阳光体育至信课程群:花样跳绳、足球、乒乓球、游泳、篮球、羽毛球、高尔夫球、武术、空手道等活动课程,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遵守规则、运动中增强能力、运动中去创造;
        (3)音乐之声至信课程群:管乐、小提琴、钢琴、古筝、舞蹈、小歌星合唱等活动课程,让孩子们在音乐中熏陶灵魂,多方位提升艺术素养。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4)童画童趣至信课程群:美术绘画提高、硬笔书法、国画等活动课程,让孩子们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中遇见美好的人生,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核心素养;
        (5)创造思维至信课程群:信息学、3D 设计、数学思维、小小科学家、机器人发明等活动课程,增强孩子们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
        (6)语言艺术至信课程群:故事绘本表演、小主持、朗诵、外教口语等活动课程,让孩子们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诵读经典,开阔视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发展学生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
        上述六类校本课程群,旨在多形式、多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落实南海区区教育局张苑发局长提出的 2+2 体艺特色主张,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育有根有梦的至信少年”,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素养:学至真、梦至远、趣至雅、心至诚。自 2015 年起,持续实施体艺 2+2+N 策略,即依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每个学生掌握两项艺术和两项体育技能,其中游泳和跳绳为体育类必修课,语言艺术和器乐为艺术类必修课。N 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会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有闪亮和绽放的权利,都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要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开设多种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信展示自我,成为最闪亮的星星。全校师生全面开课,同时引导学生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且持之以恒,恒而有成让自己的个性特长的至信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效实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的教育结果的手段。富有价值的学校课程编制出来后, 如果束之高阁,那么结果还是等于零,理想的课程设计必须付诸实施。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的实践,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
        (1)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至信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我校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包含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五大系列教育活动。在一系列德育活动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总而言之,用德育活动构建校园幸福工程,为孩子们成长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是我校德育活动的亮点与特色, 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至信发展的重要举措。
        (2)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至信学生个性化发展。依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至信课程目标,我校除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基础性,也有知识拓展性课程、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性课程内容的设置,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在选择性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三个结合”,即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长课程与短课程相结合、学生走班与教师走班相结合,让学生在菜单式的课程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秉持“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的课程理念,依据《关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等文件精神,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STAR”课程体系。“STAR”课程体系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去审视课程逻辑,突出育人功能,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育有根有梦的至信少年”进行设计。有根有梦的至信少年,应当具备这样的素养: 学至真、梦至远、趣至雅、心至诚。
        我校力求让课程理念映照鲜活的实践,并期待改变课程碎片化的格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逻辑严谨、肌理严密、立体连贯的“课程图谱”。

        A.横向:四大课程群
        在横向上,“STAR”课程本着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互相渗透、全学科育人、全环境育人的原则,以素养培育为中心建构课程群,设置了“S”“T”“A”“R”四大课程群,实现课程类群聚焦化。
        B 纵向:三类课程
        在纵向上,“STAR”课程按照课程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特色活动,并以此来保持学校课程的整体连贯。
(3)以各种展示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掌声中收获与成长,至信前行。学校通过设置课前才艺展示一分钟专项常规活动、年级成长展示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爱好,收获掌声的同时又激励了学生继续前行。
        课程内容举例:探究课程“行走西樵”
         行走西樵属于研学课程,让学生以行走的方式,了解西樵的文化、历史及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家乡,带着问题去研学,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故乡的魅力,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归属感及家国情怀,成为有根的现代少年。
        3.完善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校本德育课程评价
        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在学生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指向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所以课程评价也与学生的核心素质评价有机紧密整合起来, 通过评价激励共同推进至信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其评价主要通过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进行。                                                                                                                          
  (1)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之荣誉晋级评价体系
        基于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采用荣誉晋级评价体系,分至信风采单项先进、至信风采优秀少年、至信风采卓越学子三个层级,获三个及以上相关课程活动中的单项先进可参评该课程群优秀少年,而获三个及以上优秀少年可参评卓越学子。一般单项先进在一二年级评选,优秀少年在三四年级评选,卓越学子在五六年级评选。我校校本课程荣誉晋级评价体系,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2)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之学分认定评价体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至信德育课程另一个评价体系是学分认定评价体系,它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组织学分认定,根据课程的性质,学分认定形式主要分为几种:
        ①学业认定。主要适用于睿智课程群以及其他便于纸笔测试的选修课程。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时数不少于规定课时的三分之二,学习过程表现良好, 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并合格,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②证书认定。适用于弘毅课程群、健体课程群和优雅课程群以及与竞赛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学生参加社会机构培训,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考试或比赛, 获得某项资格或等级证书,均可向学校申请学分,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根据发证单位的资质、学习记录和证书,按照标准折合并认定学分。
        ③过程记录。主要适用于弘毅和乐学课程群。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经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五、研究结论与成果
        1.文本成果:
        ①以语言艺术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出版《天籁之音语言艺术》校本课程,并在每周一节的语言艺术课堂上使用。
        ②编辑出台《西樵实验小学“至信课堂”成果集》(“至信课堂优秀案例”)。
        ③汇集“西樵实验小学至信课堂指导意见”、“西樵实验小学至信课堂学科教学模式”。
        2.实践成果
        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各项赛事成绩突出。
        ②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课堂达标,课堂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显著。
        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如下图示(抽样):


        六、反思与展望
        在开发与实践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层面如何探究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育人模式,并有效落实,力争取得“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提升、学校品牌建立”的显著成果,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