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探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5月   作者:陈辞花
[导读] 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思维性较强,对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对这一学科没有兴趣,特别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天诚学校  陈辞花   邮编425900

摘要: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思维性较强,对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对这一学科没有兴趣,特别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思维能力
        一个好的起点往往会事半功倍。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知识漏洞较多,进行下一节课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吃力。而且数学对知识的熟练度要求较高,不然知识量储备充足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学会“串联”知识,使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有更好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兴趣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有兴趣才会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较多,对思维能力也只是基础要求。[1]但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较差,学到的大多是比较零散的知识,且对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加讲解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做到问题“联想”,“一题多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大脑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逻辑思维的策略
       (一)培养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往往是充满威严,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教师上课语气温柔,语言有趣幽默,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会更加喜欢教师上课,而且良好师生互动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如果教师上课不喜欢学生提问问题,并且语言严厉,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提问问题,学生也只支支吾吾回答几句,敷衍了事,这样会极大的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且抵触这一学科。所以,教师要温柔待人,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嘛。
        例如:以学生为主,学会聆听。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不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可以先询问一下学生的意见,根据情况采纳。这样可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的意见可以得到教师认可的,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有时会因为一个知识点教了好多次还有学生出现错误,就会对学生严厉苛责,根本不听学生的辩解,这样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适得其反。所以,这时,教师应静下心去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耐心而细致地逐一解决,可能效果会事半功倍。师生是平等的一种关系,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凸显。



        (二)创造氛围,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件事物专注时间较短。如果一堂课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走神、发呆等现象,教师要在上课时创造一个专门的情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设定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占地多少公顷”?在上课开始时给学生十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也可以在课间提前去观察估算一下,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好奇心理会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答案,教师可以趁此时机引出新课。学生一开始就对本节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为了找到答案定会很认真的投入学习,课堂效果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数形结合,培养逻辑思维
        数学中大多数是抽象的知识,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想象力都较差,很难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并且熟练运用,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困难,因多次成绩不理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不愿再去学习。所以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教课的同时,建立学生的信心,适当的鼓励学生,再次使学生重拾信心。教师还要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愿意去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数”和“形”相结合,使数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解题过程中更加顺利。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认识分数”这一章节,因为“分数”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师要逐步引导,切勿直接把“分数”直接(建议删除,因为这里用了两个“直接”)介绍给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先问学生问题---“如果和四个小伙伴分一个苹果应该怎样分呢”?有一个学生说:“平均分”,这样比较公平,教师继续引导说:“那是不是应该分为四份,然后一人一份呢”?“那每人拿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教师引出分数这一概念后,即可进行后面的讲解。在巩固知识时,教师可以让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平均折成八份,并且试一下可以有几种折法,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借助“数与形”的结合,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概念。数形结合使问题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利于解决问题。
        结束语
        学习数学必备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形结合,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谐的课堂气氛,都会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联想”、“一题多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智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林英.余利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A]教学教研.1674-120X(2018)16-0048-02
[2]刘治碧.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新课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