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5月   作者:何本香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合理创新。而基于探究式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对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合理运用。另外,探究式教学环境所具备的开放性特征,也能为学生获取及应用知识创设诸多机会,这样不仅能唤醒地理课堂的生命与活力,还能促使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初级中学校  何本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合理创新。而基于探究式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对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合理运用。另外,探究式教学环境所具备的开放性特征,也能为学生获取及应用知识创设诸多机会,这样不仅能唤醒地理课堂的生命与活力,还能促使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聚焦初中地理课堂,探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有益帮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应用
        应试教育环境下,我国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状态,课堂上基本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且动手能力较差。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反,其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注重设疑引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以问题激发探索欲望,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实际上是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教师通过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促使个体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设置方面,首先要把握问题难易程度,确保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适合“最近发展区”。其次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才能逐步获得提升。最后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应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并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几种?”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后笔者创设问题情境,出示2008年汶川地震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台风天兔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引发洪涝灾害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以及教材内容探究“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自然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自然灾害与我国的气候、地形有什么联系?不同自然灾害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存在请举例说明。”对于教师提出的重重问题,仅靠学生自己解决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问题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最为合适,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合作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与,了解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并通过教师评价以及讲解总结知识点,进一步强化主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思考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需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有效调动起师生的情感情绪。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还需要积极的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点,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的地理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当学生针对“开发大西部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提出质疑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创设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些学生通过讨论之后,认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西部大开发就是引导东部人口往西迁;还有些学生提出,开发大西部需要先解决水源问题等等。不同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也不全面,但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开发大西部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再比如,针对“南北差异”的相关内容,为深化学生对地区差异的理解,教师可以此为主体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而活动的具体内容可围绕南北方地区在洗澡的频率、下雨次数等为具体探究对象。与此同时,具体的活动过程,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南方,一组代表北方,两组分别搜集相关资料来展开专题辩论。这样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南北差异”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感到疲劳,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学习严重缺乏积极性,而由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创设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直接的刺激,还能生动形象的模拟地理现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特定的地理情境中能够维持学习热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待探究任务,并且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地理兴趣,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参照,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常见素材创设地理情境,力图构建富有探究性、趣味性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笔者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动画,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其思考如果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模拟“自转”需要怎样做。通过动画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模拟实验充满兴趣,课堂上各个小组应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探究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还有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则在课余时间尝试制作自转运动的动画,可见情境创设对于探究学习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再如,根据教学内容举办地理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应用现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从而促进知识转化,提升地理素养。笔者以“自然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古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何去何从”等为主题组织辩论比赛,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笔者还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组织环保调查、公益小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地理,领悟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四、探究典型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探究是指呈现、描述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依据案例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现有知识以及教材,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从而探究出造成案例中地理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普遍的地理规律。在选择案例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与针对性,二是案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此外,探究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包容探究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其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探究并有效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口与人种》时,笔者先应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播放世界人口增长Flash动画,而后提问:“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总数是多少?”进而出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生长率示意图,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释。掌握相关概念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动画,分析人口增长特点,并找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与人口稀疏地区,从地理角度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学习,笔者积极开展讨论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在成果展示阶段,笔者结合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探究结果、探究方法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在探究中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其在日后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优势,提高探究效率。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初中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地理课堂仍为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并且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常常过多参与,导致探究教学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还需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推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国金. 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J]. 福建地理, 2003, 18(3):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