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段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5月   作者:徐列翔
[导读]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内进行有效分层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作业中练有所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下面以《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概述一下我在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方面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湾里实验小学  徐列翔

摘要: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内进行有效分层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作业中练有所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下面以《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概述一下我在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方面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作业分层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下,分层教育逐渐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教师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来说,由于学生接触数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态度不同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层研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思维影响,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喜欢统一化,这个时候针对优等生来说可能作业水平较低,而对于差生来说作业水平又较高,使得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兴趣都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处理,提高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学校教师的访谈,我认为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研究过程
        课例研究,发现规律。我以《圆柱的体积》为例,以两次的课例课内分层作业设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形成数学高年级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1.第一次设计
        课内分层作业练习设计,当教师讲完圆柱的体积公式V=sh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就能体验成功。分为三个层次:
        A、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
        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然后从A层抽出一位学生,B层中抽出两位学生,C层抽出一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学生学得扎实稳固有效,课堂学习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及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分层作业设计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A组作业设计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比如:一根圆柱形的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基础题,模仿题直接利用公式V=sh计算)
        B组作业设计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


比如:利用变式公式V=πr2hV=πr2h求出圆柱的体积。
        C组作业设计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
        2.第二次设计
        A组(基础题)直接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求下面圆柱的体积(V=πr2h或V=πh)
        B组(变式题)(逆向思维:通过已知体积求底面面积或高)
        (1)一根圆柱形钢材,体积是31.4立方分米,它的高是10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把一个体积是282.6立方厘米的钢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是12厘米的圆柱形机器零件,这个圆柱形机器零件的高是多少厘米?C组(拓展题)一个半圆柱的木块(如右图),求它的体积。(提高题)通过直径求出半圆柱的体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
        三、数据分析
        1.两次作业设计,做题正确率的数据对比:
        通过两次的对比,学生的反馈数据显示第二次的分层作业设计比第一次设计的正确率要高。
        2.两次作业设计,学生从不同的维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四、形成结论
        通过两次的对比分析,形成结论如下: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层作业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分层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能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参与度
        分层作业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探究与思考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效果达成度
        分层作业设计优等生不仅能完成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提高拓展题,学困生也能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达到了不同学生多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总之,我们对于分层作业的研究应逐步深入,对于较为优秀的同学可以设计难度较大的作业,针对于程度较差的同学则设计基础题目较多的作业,因材施教。在新课改形势下,小学数学分层教育完全符合课改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小学数学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教育是必须践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锦秀.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10):77-78.
[2]陈加仓.小学数学分层评价有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4):1-2.
[3]李德林.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0).
[4]卢娜.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J].中华少年,2018(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