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滨江小学校6376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成为重中之重,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思维,通过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读促写;读写训练
引言:近年来,教育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指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立足文本,以读促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学生读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
一、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
第一,以读促写。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读与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读与写。同时,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读写策略的教学。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有感情的通读课文,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阅读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紧接着学生交流看法,[1]。教师针对学生交流过程中的难点和分歧给予指导。学生交流完看法后,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练笔,让学生用笔写下阅读感受。这样做充分践行了以读促写,重视了小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
第二,创设课堂练笔。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全体学生,同时,在设置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谈谈有哪些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观察研究,帮助学生确定立意,然后让学生围绕“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中心来进行练笔,学生可以写写自己的成长轨迹和人生启示等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后,教师要在课下为学生进行批改,并在习作上写下评语,帮助学生及时改进不足。
第三,为学生指定阅读数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来代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时为学生指定额外的阅读数目,使学生的阅读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大意,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的掌握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志》这本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且用自己的话为书中的人物写一段人物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让学生在通读作品的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从根本上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通常普遍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教师可以摒弃以往的讲授法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对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而是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字词。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讲解与介绍,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对精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后,教师再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侧重点,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第二,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身体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主要靠兴趣来支配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2]。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朗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梳理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从课文的主旨与情感上去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仿照本文让学生写写自己童年的发现。通过课内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写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做到了以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指导教学,在教育教学中也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智超.以“读”促写,提升学生写作能力[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35.
[2]李丽.立足文本,构建“以读促写”新模式[J].山东教育,2020(32):24-25.
[3]王晓梅.试论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