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3期   作者:王素燕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了主动学习,教师也由原来的知识传输者变成了学习引导者
        王素燕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3250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了主动学习,教师也由原来的知识传输者变成了学习引导者。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科学素养,也是科学课程的宗旨,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让科学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落地生根”。本文基于初中化学教学,分析科学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的具体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素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时,普遍会感到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其化学学习兴趣,并积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从宏观与微观、观念与思想、实验与创新、精神与责任等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学生的视域出发,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化学理论有机结合,开展高效的化学教学工作。
        一、加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例如,在浙教版《氧化和燃烧》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观察铁丝和硫分别与氧气的反应,学生直观看到反应现象如发光发热、物质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发现两个反应的相似处,即宏观上都是剧烈发光发热的燃烧。然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相似处,原来是氧原子与其他原子剧烈重组的过程,即发生的是剧烈氧化反应。明白了燃烧是一种剧烈氧化反应后,进一步阐述,从宏观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从微观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原子重组并释放能量激发出周围物质的光、热效应的变化过程,这样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就加强了对燃烧的理解。对燃烧三条件之一: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理解。宏观上通过观察实验就可得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且不同物质着火点不一样。这时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分析该条件成因,因为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原子重组,要剧烈的原子重组必须有足够的能量,且不同物质所需能量也是不同的,所以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且不同物质着火点不一样的,这样大大加深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都是物质研究的重要方法,两者相互辨证,要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例如,在浙教版《化学方程式》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探究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化学反应,然后继续引导如何用化学式来表示该化学反应,再板书“              ”。再以下面两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与方法。展示“氯酸钾受热分解”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来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明白遵循的原则与书写步骤,培养其化学变化观念,能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过程中形成平衡思想,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强调化学方程式配平与反应发生条件标号等知识。

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并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书写化学方程式,着重阐述原则和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使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配平技巧,培养优秀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1]。
        三、鼓励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例如,在浙教版《二氧化碳》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回忆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与对应的发生、收集装置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创新,并鼓励学生利用已知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猜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相应的发生、收集装置。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空气、雪碧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入手,初步概括出二氧化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掌握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发生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原则,并与前面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分析。接下来思考如何连接各个实验器材,如何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最后进行制取收集和性质实验。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装置的探究创新活动中,理解了制取方法、装置选择原则,并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探究中提高创新意识,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2]。
        四、树立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例如,在浙教版《空气污染与保护》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播放近日的天气预报,并让学生分析灰尘对空气的影响,并展示一枚路边的树叶,观察表面沾上的灰尘,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树立科学精神。提问:空气污染都有哪些分类?回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等等。再展示震惊中外的几起空气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酸雨对人类的危害,使其明白人类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与雨水结合后,产生了亚硫酸,氧化后变成硫酸随雨水降落到地表。再展示不同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与显著成效,并鼓励其树立社会责任,秉持环保理念来看待不同事物,从校园环境保护入手,谈谈如何践行环保理念。再开展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缓解空气污染的办法,思考构建和谐环境的措施,使其能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深入理解和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做一名环保主义践行者[3]。
        结束语:
        初中科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是初中化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相契合,教师应当提高对其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运用加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鼓励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有效策略,遴选优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让科学素养在化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黄恭福,邹海龙.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J].化学教学,2020,02:24-28+50.
        [2]马春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3:153-156.
        [3]李海芸.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8: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