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永平
内蒙古自治区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010010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数量空前发达。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所有思政工作者都要树立危机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底线思维,紧紧跟随教育科技发展前沿,更新思政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同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占领思政教育制高点。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互联网大数据渗透进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享受着信息检索空前便捷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在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思考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细化,实现与时俱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一批批有为青年。
一、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原则
(一)坚持方向正确性原则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中国的高等院校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各项教育工作,这就说明中国的高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因此做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各位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目标。进入互联网时代,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要掌握好意识形态下的话语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坚持网络安全性原则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网络安全建设,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要持续维护网络安全,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做好平台的监管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舆论引导方面的正向作用。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净化网络环境,清楚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网络观,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育是百年大计,而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围绕和服务学生进行,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让他们不仅成为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良好道德的优秀人才。
因此,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学生为根本,充分融合互联网的优势,围绕学生开展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政教育的开展质量。
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更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
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大阻碍因素是师生双方均思想滞后。实践证明,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让观念不落后。观念跟得上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要把学生当做主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同时,要坚持教育的与时俱进。“教”只是手段,中心则要通过“教”实现学生的“学”。要利用互联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网络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前沿阵地,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校园的普及意义不言而喻。思政工作者要立足当前网络大环境,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时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建设网络教育队伍。要抢占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实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课堂延伸。要多以学生接受的方式展开交流,传递正能量的网络资讯。要发挥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及时获得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处置学生遇到的意识形态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丰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快速性和国际性。同时,由于信息还具有丰富性、实效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网络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前提下而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是思政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从而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培养道德自主性和责任观念。要加大对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普及网络法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网络公民形象。
结束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所有思政工作者面临和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拥抱这一新趋势,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教育尺度,做到与时俱进,占领网络舆宣主导权,从实质上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16-118.
[2]尹清龙,秦琴.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思路[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1):125-128.
[3]李静.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