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主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飞跃,离不开从多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性。道德与智慧的契合、文化与育人的契合、显性与隐性的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三种哲学思维,分析这三种哲学思维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并使受教育者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和世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哲学又是一门研究世界本质与人的发展的学科,因而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具有内在联系。从哲学视野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的“道德与智慧的契合、文化与育人的契合、显性与隐性的契合”三种思维进行分析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极具启发性和重要性。
一、道德与智慧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的教育工具,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阶级的对立,便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溯古及今,贯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道德”二字各有其蕴含的意义,所谓“道”中育人,是指在大千世界运行的自在规律和自我突破的自为规律中,依据世界万物自有的存在和体现出来的性质,使人脱离一定思想的束缚,从而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境界,达到明事理、知原理和行实理的过程。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修“道”涵盖政治、经济、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受到我国古代上千年道德教化的影响,当今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道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已成为现时代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征决定着其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古代传统思想道德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整理归纳后,结合当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一学科的明确设定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科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等基本学科要求。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形成,从哲学上而言,就是要形成自身的系统化认识结构,有一套自身的科学概念和范畴。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来源,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劳动而者汇集成的知识总和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了哲学原理里道德和智慧的契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一方面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了中国古代“道”的理论精髓和优秀价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二级学科,这一点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极具智慧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我国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坚实的精神引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充满了智慧,又富有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理气息。
二、文化与育人的契合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其内在和外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宏大叙事,又是个体关怀;既是意识形态灌输,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礼化俗”,故而有提倡政治道德习惯的养成,即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注重道德的践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契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的,亦或可说,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契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自从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便有了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和价值性高度地位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文化这一意识形态里重要因素之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迫不及待地融合了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输入、转化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文化流动场域,使人们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它能引导人不断超越当下物化的、异化的、对象化的束缚,趋向更为理想的、可能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社会在发展,人是社会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融合进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哲学内在地具有用文化育人的功能,给人以思维上的启迪和思考,让人们在思考和实践中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上述来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海洋的重要部分,因而必须要处理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关系,没有文化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便不能很好地教育受教育者,同样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本质性特征,文化也无用武之地。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表明了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处理好文化与育人的关系,才能做到修身成仁,涵养人格,提高受教育者内心的精神境界。
三、显性与隐性的契合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明确,即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灌输方法的的传统,同时也强调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齐头并进的发展。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施加教育式,从而使教育外在地作用于人,帮助人们形成一定阶级要求的道德品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都走着德目主义的路线,即教育灌输。在教育方法上,主要由教化和修身两类,教化注重将教育的知识内化到受教育者内心从而引起其行为的改变,修身则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灌输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宁认为,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工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是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给受教者,使其通过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即一定意义上的显性教育,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则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前者如黄钟大吕,内容系统,组织严密,后者如春风化雨,潜隐无形,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当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注重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起来,既要旗帜鲜明又要润物无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契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上施下效”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灌输理论。从哲学视野下看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显隐”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维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92-96.
[2]肖香龙.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130-136.
[3]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7.]]
[4]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作者简介:许健,1997.10.28,男,江苏连云港,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