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婧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安徽 蚌埠233000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信息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且被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包括教学当中。初中美术课,引入信息技术对其教学效果而言有着重要的帮助,而前提就是要求教师要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本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对其信息技术的融合及运用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教学效率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美术教学;整合;应用
引言
美术是一门对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学习,而美术作品的展现包含着更为深刻的艺术涵养,这就需要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其具有很好的理解与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合在该教学当中,并利用该技术可以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通过这样的视觉体验,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力,帮助其深刻理解绘画当中的技巧与涵义。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在美术课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动态演变过程
对于当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应当加强多相关知识的表达力,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摈弃老套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使其该学科的教学意义发挥到最大。对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授课内容中的重难点向学生展现出来,加之详细的解说,促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复杂的美术作品,将其演变过程形象的公布于课堂上,使其更加清楚整个过程是怎样来的,进而掌握美术创作的更多方法。
有效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诸如绘画、调色或者是修改等方面的内容都能更加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看,并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教材而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远比单纯的口述效果要来的深刻。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美术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通过先进教学手段,展示美术作品,为学生带来美术独有的视觉体验,从而增强其感染力。比如在进行美术鉴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各类作品,使其感受到创作当中不同层面的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关于展示邮票设计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用邮票向同学们展示进行介绍,学生很难从美术的角度去观察到邮票的设计学问,同时也不能深入了解邮票的各个层面。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将邮票投入到多媒体设备中,以更加的清晰的方式展现它,增强视觉效果,可以让学生们看到邮票的具体设计手法,从中发现美。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结合美术知识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传递,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艺术的感受,以此提升其鉴赏能力。通过在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细致了解,还能让学生对不层面的鉴赏,帮助其提升空间感的感受能力,进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之中,老师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部分,都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就过去了,认为这样就是对美术的观赏。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并不能为学生带来很好的美术体验,而这样简单到一笔带过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认为对作品欣赏的内容是可有可无的,从而也就不重视此部分的学习了。因此,教师应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加之有效的引导,开展丰富的相关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增强体验感。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来端正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态度,同时能够吸收不同作品中的美术元素,激活器感官上的欣赏能力,提升其鉴赏能力,进而为其培养良好的审美。
例如,在进行美术鉴赏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类似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品展开鉴赏教学,这是由于该类作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其背景没有深刻的了解,缺乏对其作品内涵的感受,而利于教师以引导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选好的作品,更能展现作品中的微小部分,诸如形态、表情等,有利于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而增强观赏感。同时教师再给予深入的讲解,便更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而产生深刻的感悟,长期以往便能使得学生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总结
将信息技术放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是对该教学的创新,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美术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收获到更多,促进其美术创作力、鉴赏力都能够有所提升。此外,应注意对信息技术的有限使用,避免过多应用而影响到老师本身的地位,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有效结合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贵香.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有效整合教学的路径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16):1-1.
[2]朱英. 浅谈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J]. 环球慈善, 2020, 000(003):P.1-1.
[3]魏朝泉. 初中美术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新体验[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12):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