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华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215104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教师同样也应该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将大数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为同学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生物实验中,从而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激发他们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生物;应用
引言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类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补充和验证。而大数据则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大数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计算的等大数据技术处理和分析相应的生物实验数据和信息,从而有效的提升同学们自身的生物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同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优化实验设计
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为同学们讲解相应的实验步骤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对于涉及到的相应知识进行二次的巩固和复习,这样虽然可以有效的提升同学们自身的生物成绩。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丧失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这样不仅会大大的降低实验的效率和质量,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和效果,还会限制和阻碍他们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的分析实验数据,获得更加精准的实报告以及相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调整实验环节,让生物实验变得更加具体和客观[1]。以解析《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为例(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针对实验中酵母细胞的活化、配置海藻酸钠的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等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以及固定化酵母细胞是否难以冲洗、是否容易发酵等实验结果信息等数据的搜查与分析改进和调整实验流程。大数据分析一方面可以为生物实验提供有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帮助其快速的获取相应的信息和数据,从而节省实验时间。
二、保证实验高效开展
由于学生受到外界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个人信息和近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和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实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位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还可以成功的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升自身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以解析《酶的特性》为例(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内容),教师在开展实验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同学们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精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教师可以让其根据唾液淀粉酶的特性,通过实验将酶活高低稀释50倍,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让其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取6支干净试管,每隔5分钟将滴管吸取一滴酶促水解反应液于比色板上,利用碘液反应进行查看[2]。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讨。
三、增强实验效果
现阶段的实验教学,不能针对实验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同样也不能分析实验效果。教师仅仅只是通过实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评价太过片面且单一。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引用,可以让针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使得实验效果更加精准和科学。以解析《DNA分子的结构》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标表现进行记录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于操作有错误的同学们加以指导和纠正,从而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表现、动手能力、对于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增强实验效果[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大数据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实验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强化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不断提升自身的生物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样教师也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实验环境,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在此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及时的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推动我国生物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兰,苏云凤.大数据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8:162-164.
[2]谢海婷,覃千珏,赵小珍,韦艳艳.巧用生物信息学数据技术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教育观察,2020,931:104-105+123.
[3]许俊.大数据背景下的高中生物个性化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1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