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多元化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3期   作者:国辉
[导读] 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外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辉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外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要素。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活动开展频繁,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迫。因此,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所肩负的职责更加沉重,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将从“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意义着笔,剖析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现状,探析我国外语人才现状及原因探究,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意见。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互联网+;ESP教学

        一、“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热议和沿线国家的普遍支持。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从理念到规划、从原则到方案、从历史到未来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作了全面深刻论述,初步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框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不仅描绘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丽前景,也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来看,“一带一路”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理想情怀并将之发扬光大,让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惠、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称“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命运”。 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掠夺和帝国主义的“零和”竞争思维,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倡导的对外援助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是各国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现状及原因探究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现状
        不可逆的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特别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讲,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而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更加依赖;“一带一路”则打开中国同世界交流的新大门。但是目前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人才库收录仅有4000余人,占比总翻译人才不到4%,尤其是缺少精通外语、懂得国际规则、熟悉对象国法律、经贸、科技、金融和文化等多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而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数据,我国普通翻译人才缺口也高达60%。2010年,中国译协首届“中国国际言服务行业大会”,正式提出"语言服务业"的概念,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四大业务领域。到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翻译本身,而是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缺失。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匮乏且参差不齐,无法准确、及时消化国际间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流,将导致中国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一个严重短板。
        2、“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缺失原因探究
        一方面,翻译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1979年联合国翻译培训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以来,迄今不过30多年。对于“一带一路”紧缺的非通用语人才,尽管自2013年起我国高校着力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但截至2017年底仍有11种语言尚未开设,亟待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填补人才空缺。此外,就已开设的语言专业而言,它们也还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备的窘境。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标准逐步从“一专多能”转向“多专多能”,这表示学生要掌握除外语外的其他学科,如经贸、旅游、电商、法学等专业知识,成为具备“外语+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语言行业人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跨语言沟通能力,教授的课程也大多限制在本专业框架内,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往往是“一专一能”,少数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准。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脱节。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无法在翻译时做到学以致用,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手工作,出校即迷茫。
        三、“互联网+”背景下ESP教学模式探索
        1、ESP教学模式内涵
        改革开放40年,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相当大的成就。高校外语教育不例外,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口笔译人才和各教育段的师资,为推动我国相关涉外领域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我国外语教育固然取得了长足的成绩,但客观地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从是否充分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标准来衡量,显然外语教学还需要更长久的发展。

除少数人到海外学习工作外,我国整整一代本土培养的科技工程人员无法用外语熟练地汲取和交流他们各自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和科研成果,也无法用外语有效开展毕业后的工作与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即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间的科技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从应用语言学下面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ESP一反以语法翻译为方法、以文学经典为载体和以等级达标为目的的通用英语教学做法,开辟以学生专业内容为载体的语言分析和教学的新路子。多年来ESP蓬勃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英语作为外语的高校英语教育都采用了ESP。 ESP认为,各学科的知识用英语构建和交流的方式是不同的,即使同是英语期刊论文,如医学、工程、法律等论文,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句法特征都是很不相同的。ESP是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专业的期刊论文或实验报告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从而掌握这些体裁文章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有效地汲取信息,写出他们专业圈认可的文章和报告。
        2、“互联网+”背景下ESP教学模式探索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ESP师资队伍
        常言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想要构建ESP教学模式,首先要针对当前的师资队伍进行改革创新,培养训练一支外语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ESP外语教师队伍。按照传统模式,培养这样一只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可能耗时耗力,但是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就变得相对简单了,网络培训为这只师资队伍的建立提供了便利,也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方便。
        2)构建ESP网络学习平台
        有了专业的师资队伍,接下来就需要建立针对ESP教学模式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有了这样的ESP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板块进行视频跟进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板块,还能充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更好的教师“传道”、为学生“解惑”,实时的互动性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自身能力。
        3)创建ESP教学语料库
        语料库的建设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其作用在专业ESP英语的教学中尤为重要。ESP语料库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研究和教学方面,需要撷取大量的专业文献。语料库的内容选取应该有针对性,学生通过检索分析可以得到该语料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其主要来源应该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其内容需要贴近学生专业,且尽可能的涵盖整个行业所涉及的到词汇、语句,语篇等,这些专业词汇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能够提供极大地帮助。
        4)建立科学的ESP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的ESP教学评价体系是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制度保障,ESP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和教学效果,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性的提升自己,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为了增强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比如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学习态度、项目完成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比如将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形式相结合来增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5)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网络的优势在于其本身具有极丰富的资源,通过网络资源的搜集查询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开展。同时,网络更是为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成果共享带来了便利。另外,在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查询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和整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6)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ESP教学带来了更为生动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功能实验室、仿真模拟场景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于语境的体验也更为直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97-101.
        [2]翁克山,齐红.基于在线协作探究学习的ESP教学研究--以基于WebQuest的医学英语教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90-9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此论文为201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基于“一带一路”多元化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02176007
        作者简介:国辉,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化与翻译,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