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婷
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摘要: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美育素材。科学教师应充分渗透这些素材并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用科学知识的形式美来感染、熏陶学生;用科学的内在美来感化、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科学美、探究科学美、感受科学美、追求科学美、创造科学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让他们学会在思考中领悟。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更能使科学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关键词:美育思维 发现 探究 感受 追求 创造 科学美
正文 :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可见,美育与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 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科学美。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吹泡泡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是每个孩子都玩过的一项游戏。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一起动手探究泡泡液是怎样调制的,怎样才能吹出更大更多更不容易破的泡泡。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洗涤剂如洗发水,洗洁精,沐浴露和肥皂等不断调整比例调制成不同的泡泡液。在调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最后在吹泡泡的表演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美。
二 钻研科学教材内容,探究科学之美。
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思维,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从综合的角度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应用等。小学科学教材将这些领域综合在一门课程中,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科学独特的教育功能、相似的思维方式和共同遵循的研究法则。研究科学中的美,不仅能够美化心灵,享受科学之美,更能启迪和推动人类继续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在科学中进行美育思维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美的魅力所在,接受科学美的艺术熏陶,提高对科学美鉴赏的能力,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教育功效。
三 参与科学实验,感受科学之美。
科学美在实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验证科学的方法。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它溶解了吗?》一课时,教材首先选择将食盐,沙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实验更流畅,我反复调试食盐和沙子的克数,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使得效果更加明显。
在实验前我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同学说:“食盐会消失不见”,有的说“沙子和食盐都会变少一些”等猜想。那么实验现象和你预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验证。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实验,统一时间倒入同等克数的沙子和食盐,经过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最后进行总结:食盐水一直无色透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通过与沙子的对比,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却消失不见了。进而引发追问:盐“藏”到哪儿去了?进而再组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再实验。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溶解理念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动手合作、观察比较、类比推理、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实验的科学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
四 发散想象思维,追求科学之美。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猜想是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大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它更注重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它的结果是否合理需要靠进一步实验来验证。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课上我先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让学生比赛吹,看谁能将气球吹大。这时学生们兴致勃勃,学生争先恐后去挑战,都觉得自己可以把气球吹到最大,结果费尽力气气球还是吹不了多大。这时候,学生充满疑惑,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气球怎么吹都吹不大呢?这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要找原因了,套在瓶口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是气球的原因?是瓶子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大胆猜想,主动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根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遇疑而思,才会引发大胆的猜想,发散思维,才会产生追求科学结果的动力。
五 领悟创新体验,创造科学之美。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科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科学美的直觉,以便做出科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科学家哈尔斯说的:“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在《自制指南针》一课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对指南针充满好奇。很多同学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对指南针了解甚少。课上我带领学生普及了指南针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激发学生制作指南针的学习欲望,使得每个同学都想要参与到制作指南针活动中来。指南针或者司南是怎样让它能转动起来指示南北的?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样得到小磁针或磁铁,你想怎样使它转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四种指南针的用法。它们分别是水浮法,缕悬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要尽量用小小的磁铁或把钢针磁化,学生知道要让这些小磁铁或者直接转动起可以用小勺支架、磁化的钢针、用绳吊起来、挂在无风的地方、磁针放泡沫上或者小磁铁卧泡沫里边。学生们知道这些方法后,已经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磁铁的性质,从中感受到探究发现时的喜悦和制作的乐趣,并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操。最后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制作指南针的小任务。课上我们请组长讲述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及原理。小组之间互相展示作品,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作品,而且还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制作指南针。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制作和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通过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从中可以品味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深刻意蕴。
总之,科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科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渗透,让学生要认真体会小学科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感受、追求、创造科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让科学课堂因美育的渗透而更丰富!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武洺《科学咨询》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