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弘扬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3期   作者:蒋丽云 易丹
[导读] 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已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蒋丽云  易丹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摘要: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已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东莞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弘扬现状,阐述了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  东莞  传承发展
        
        红色文化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则是红色文化沉淀的宝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文化实力。“东莞是广东省最早建立中共支部的6个县份之一,也是广东省8个红色革命遗址比较集中的地级市之一”[1],红色基因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为进一步了解东莞红色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问卷有效填写人数为2791人,调查对象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5.03%,女性占44.97%;政治面貌分布为中共党员占4.26%,共青团员占63.96%,民主党派占0.36%,群众占31.42%;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占3.83%,18-25岁之间占87.67%,26-30岁之间占3.3%,31-40岁占4.34%,41-50岁占0.21%,51-60岁占0.14%,60岁以上占0.5%。调查数据突出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东莞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一、东莞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青年一代传承意识不足
        在和平和富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很难将现在的生活与那个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时代联系起来,也难以对先辈披肝沥胆、豪情万丈的奋斗史感同身受,对红色文化存在疏离感。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红色基因的了解程度分别为非常了解其内涵(7.99%)、比较了解(48.84%)、不太了解(35.01%)、完全不了解(8.17%)。根据问卷和访谈情况,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红色基因一知半解,未能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也很难上升到较高的思想和意识层面。当问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接触红色文化时是否会受到影响时,47.72%的受访者表示会,47.04%的受访者表示有一定影响,5.2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问及是否会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时,14.4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会主动学习,74.7%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学习,10.82%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会主动学习。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是持认同态度的,对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也表示支持,但青年一代对东莞红色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红色文化未能广泛引起受访者在情感上的共识,学习主动性不强。
        2.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东莞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上依然有所欠缺,一些红色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影响力度不够,民众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较少,参与度也不高。根据问卷,受访者对东莞红色文化名人的了解情况如下:蒋光鼐(18.13%)、莫萃华(12.54%)、袁振英(20.42%)、王作尧(13.01%)、王鲁明(10.68%)、罗少彦(9.78%)、王天锡(10.71%)、曾庆安(11.64%)、李鹤年(12.11%)、王炎光(11.64%)、何天鹏(9.39%)、李任之(11.32%)、其他(22.97%),有38.48%的受访者表示对东莞红色文化名人都不了解。受访者对东纵精神的了解程度分别是了解(15.01%)、略有了解(34.15%)、不太了解(38.27%)、完全不了解(12.58%)。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东莞的红色名人和红色文化核心精神认识程度不足。当问及近几年东莞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时,28.41%的受访者认为很大,60.1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1.39%的受访者认为不大。
        3.红色文化品牌不突出
        东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品牌优势,知名度不高。例如东莞的红色名人较多,如蒋光鼐、王天锡、李任之、罗少彦、王作尧、莫萃华等等,但大多不能广为人知。东莞的红色精神目前也缺少权威官方表述和宣传,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红色文化意义,不易使人们铭记于心。
        4.缺乏优秀红色文艺作品
        东莞组织编写出版了多部反映东莞红色文化的书籍,如《东莞抗日实录》《大岭山丰碑》《东莞革命史迹通览》《东莞市革命老区史》等,但上述书籍均属于史料类书籍,对广大市民而言,可读性较弱,东莞作为文学大市,拥有桥头镇的荷花文学奖、樟木头镇的作家第一村、长安镇的《长安文学》等多个响当当的文学名片,但鲜见以东莞红色文化为主题,反映东莞革命历程的小说创作出版。东莞作为音乐剧之都,先后创编生产了《蝶》《虎门销烟》等多部饱受赞誉的原创音乐剧,但未见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音乐剧问世。
        5.红色旅游发展有待提升
        东莞红色革命遗址较为分散,文化资源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红色旅游缺乏品牌优势,社会曝光率不高,具有东莞特色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较少。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去过的东莞红色旅游景点情况如下: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28.7%)、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25.98%)、东莞人民公园(44.68%)、榴花公园(23.58%)、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8.35%)、莫萃华故居(5.45%)、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10.89%)、其他(15.69%),有26.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去过东莞任何红色旅游景点。当问及东莞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有吸引力时,49.98%的受访者认为有,43.5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6.4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


        
        二、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制度,科学构建人才队伍
        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弘扬工作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职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支持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群众的文化使命感,激发青年一代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同时应积极动员相关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红色文化开发与管理,鼓励民众为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建言献策,使红色文化发展更为合理有效。
        发展红色文化不仅需要加大对红色遗址和文化的保护,更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理论,丰富红色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建设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使红色文化与当下人们心理情感相融合,因此红色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需要具有敏锐市场战略眼光的管理团队,也需要更多高端科研人才加入传承东莞红色文化的队伍当中,合力使红色文化的发展告别“发掘+陈列”的传统模式,更好地凸显自身的魅力和特色。
        2. 重视学校教育,传承东莞红色文化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主力军,因此使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理解、认同并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了解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分别为长辈教育(45.18%)、学校教育(70.98%)、报刊、书籍(49.34%)、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70.73%),可见学校教育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学校教育不是依靠几次活动或几个讲座就可以实现,首先需要统筹规划,将红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建立相关领导、评价和保障机制,确保红色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同时优化红色文化传承的环境,让年轻一辈带着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成长。其次学校需要构建一支专业的红色教育师资团队,系统实施红色教育,同时构建一支由党史专家、老红军、红色后代等组成的兼职红色宣讲团,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红色精神的魅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再次,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可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第二课堂;实施红色文化进校园,营造育人环境;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实践体验;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渗透等等。
        3、依靠新媒体,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根据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2]尤其是当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逐渐过渡到90后、00后等伴随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时,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在传统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生动便捷灵活的优势,提高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红色文化的普及面,同时也要制定网络监管制度,规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防止虚假、低俗的伪红色信息肆意传播。首先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专题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让官方网站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可定期发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推文,邀请年轻人创作出符合他们审美同时兼具革命教育意义的多元化网络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线上活动,如组织线上讲座、线上阅读、线上答题、线上观影等等,还可利用VR 技术建立红色旅游网上展馆。其次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12.025亿。[3]微信庞大的受众基数和强大的互动能力非常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再次,利用网络社区,如论坛、贴吧、博客、聊天室等打造红色文化交流的新型阵地。网络社区具有自由开放、平等交互等特点,更容易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红色文化。
        4、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艺精品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艺精品不但可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还能增强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因此地方政府可加快培植红色文化产业的步伐,打造更多饱含红色精神,具有地域特色,融合时代风格,贴近群众生活的红色文化精品。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奋斗篇章为素材创作诗歌、小说、音乐、影视、戏剧等能鼓舞人心的红色文艺作品。相较而言,影视戏剧作品由于结合了声音、画面等生动的元素,受众群体更加庞大,用影视戏剧作品生动再现先辈们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更容易让后辈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
        5、结合地域特色,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
        红色旅游寓文化教育于休闲观光中,既能有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又可发挥警示教育和宣传推广作用,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当下红色旅游模式普遍较为单一,基本是开发建设革命遗址,整理相关革命史实,总结革命遗址文化内涵,组织引导游客参观游览,整体吸引力不足。红色景点要做好自身的统筹规划工作,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打造红色主题文化,提升小规模分散景点的吸引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将把红色文化同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在流连美景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同时加大红色旅游商品开发,如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纪念品等,适当开发红色旅游娱乐项目,譬如可以通过穿红军服、吃忆苦饭、唱红军歌、重走红军路、模拟作战演习等革命活动,提高红色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孔青梅.论东莞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J].岭南学术研究,2019,(1):20-24.
        [2]杨召奎.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 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2%[N].工人日报,2020-09-30(04)
        [3]新浪VR.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微信月活跃帐户数达12.025亿[EB/OL].(2020-05-16)

        基金项目:东莞市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东莞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弘扬研究”(项目编号:2019ZC48)。
        
        作者简介:蒋丽云(1982-),女,湖南永州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素质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