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棍
陆丰市东海镇红卫学校 广东陆丰 5165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校园普遍存在校园欺凌事件,这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难题,在诸多防治路径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是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进路。目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涉及校园欺凌预防的内容和课时偏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事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较弱。为落实小学法治教育要求,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预防校园欺凌的课堂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校园欺凌;预防方法
引言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现象在媒体上曝光的频率越来越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分析校园欺凌现象出现原因的基础上,希望能通过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措施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1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欺凌作为暴力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若想要明确认定校园暴力的内涵,首先我们应当从“暴力”一词的内涵开始了解。“暴力”一般解释为:不同的个人之间,如果不能用调解、谈判等和谐方法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通常会使用强制手段来完成自己所想要达成的目标。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暴力”一般表现为:校园暴力或者家庭暴力等具体行为。在这其中,校园暴力作为一种常见的暴力形式,一般认为是指在学校中出现的或者因为学校中的诸多事项而引发的暴力事件。
2校园欺凌的成因
校园欺凌是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个体特征来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男孩更有可能成为直接欺凌(比如身体欺凌)的受害者和施害者,女孩遭受间接欺凌(比如关系欺凌和言语欺凌)的风险更高。总体来看,年龄与校园欺凌发生率之间存在着“先升后降”的关系。但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存在着低龄化和向小学阶段蔓延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欺凌行为也会由直接欺凌转变为间接欺凌主导的模式。超重和肥胖儿童、身材瘦弱矮小儿童、发育迟缓儿童、残疾儿童等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4);具有内向孤僻、抑郁、焦虑等性格特质者更易遭受欺凌,具有易怒、情绪敏感等性格特质者更易欺凌他人。
从家庭环境来看,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比如贫困儿童)更易遭受校园欺凌。此外,在家庭教养方面,相较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等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会增加儿童卷入校园欺凌的风险。
从学校环境来看,不友善的校园环境(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更有可能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管理的规范性、教师师德素养等都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此外,学生对学校较低的联结感也会增加校园欺凌的发生率。
从社会环境来看,居住在低收入和不安全社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卷入校园欺凌。同电视、视频游戏等媒体的暴力接触也会改变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认知态度,进而增加不理性的学习模仿和欺凌风险。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欺凌也正在波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校园欺凌预防方法
3.1教学内容中渗透道德教育,做到“课课有德育”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智慧启迪的关键环节,学校不仅要教授系统的人文知识还应在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把道德观念植入学生心中,教学课堂可以看做是道德认知培养的重要渠道。校园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过程。积极将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做人做事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责任感、荣辱感融入现代教学体系中,在解决知识困惑过程传递当代社会价值规范,从小培养学生道德智慧。挖掘课程中的优秀道德人物,将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贯穿道德课程中。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还应重视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采用人性化的道德教育。
当前中国社会变化迅速,学生接受了大量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因而道德案例应优先选择新时代道德模范案例。故事必须生动,具有渲染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亲切感。
3.2培养教师的法治意识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一是言传、二是身教,其中身教甚于言教。教师身教榜样性的是发挥隐性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社会和学校都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是对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的重视,其中可以反映在对教师培训中把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作为唯一目标。虽然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确与教学质量密切的关系,但这仅仅提高了教师“言传”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本身素养的提高,即“身教”的能力却忽视了,这导致教师体罚打骂学生等各种违反师德的现象频繁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通过培养教师法治意识来提高其法律素养,刻不容缓!
培养教师法治意识不只是给教师们普及法律常识等“知”的方面,最主要是让教师落实到法治意识的“行”方面,进而通过身教发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要遵守法律规范,做到依法执教。教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守规则守法律的良好公民,例如不闯红灯,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因为身份特殊而不排队等候,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而在课堂上,要依法执教,不能体罚打骂学生,做出侵犯学生权益的事情。其次,教师要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营造法治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之中融入对法治意识的内容,让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探讨。班主任管理班集体也要注意依法管理,例如选举班干部要程序办事,最好用公平公正的民主投票的方式,这样也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最后,教师遇到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状况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教师职责,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条规依法处理,避免用忽视和抱着小事化了的心态去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3.3建设完善法治课堂教育的指导监督机制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对于小学法治教育而言,县级以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法治教育研究室,专门负责法治教育的教研工作,并对辖区内各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对各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进行质量检查。在各个小学,亦应当成立专门的法治教育教研小组或者教研团队,定期进行相互听课评课、交流、会诊,发现法治教育中的问题,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的评价并不像理工科一样有着明显的量化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向量化学习,使抽象的道德行为变成具体的道德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以分数为中心评价学生的现象,这只是一维的评价结构;评价方式单一且落后,限制了学生的德育发展,应该转变分数至上的观念,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学校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将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作为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果道德教育脱离实践,只是高谈论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没有道德实践就会对道德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所以落脚点必须放在道德实践。
结语
本文希望让社会各界了解当前校园暴力的情况,以及有关解决方法的建议。但是,因为校园暴力问题存在时间较长,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较多,影响也较为恶劣。这决定了校园霸凌事件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应对小学校园暴力的措施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弊端。这也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旌,汪璐.联合国报告: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遭受校园欺凌[EB/OL].
[2]杨东平,杨旻,黄胜利,等.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15.
[3]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加强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有关情况介绍[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