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元 吕岱远 苗田田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为更好地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现状展开分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能力培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1]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金给予了支持,各大高职院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列入了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是否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展开现状分析,并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应策略。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创业教育开展20多年来,国内高校进行了努力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总体来看,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提升。1.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缺位。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送个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生毕业后找到稳定的工作一直是学校和家长期扮的目标。[3]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整个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还没有很好的认同和体现。有些高校仅仅把创新创业竞赛的简单形式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抓手,过于强调追求比赛结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而没有上升到开创事业、创造社会财富的理性层面。[4]
1.2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和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尚不明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主流教育体系,没有将其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往往将其融入到管理学或经济学学科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针对极少数有创新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老板,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零散的,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有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只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开展选修课或者开展讲座的形式进行。[5]从师资看,教师缺乏创业经历或在企业工作、兼职的经历,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无从解决。
1.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放程度不高,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校外的实践基地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解化中也,但是往往针对创业项目入驻开放,普及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不能有效发展。
1.4 创新创业教育粗会支撑组织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组织,单一的校内教学和实践的培养不能培养出在社会上巧壮成长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学校层面,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中介组织都要参与,形成合力。在这一点上,中国显然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设立联席会议,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侧重面上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不应将这些大学生创业实体作为高校的"标志性"成果。创业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和智慧,其创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起到教育和带动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借鉴经验,同时可使大学生了解并认可企业的理念,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从而挑选吸纳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2 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应当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教育整体团队。这一方面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立足本校,通过选派师资到企业兼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等形式,培养国际化的专业师资;二是外部引进,对引进的新教师要求其具有企业工作或兼职经历,同时聘请校外创业经验丰富又具有教学经历、责任必强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担任专职教师,完善运行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2.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双创实践提供平台
校企合作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众创空间和共享平台,将创新创业的项目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校企合作可以共同建立起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双创的实践空间,提供创意和研究的思路,提供企业导师的专业指导。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最终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
3 结束语
创造力是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机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慧子.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曹傲然.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林秋君.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能力提升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4]武一婷. 赛训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1):128-133.
[5]韩健文,何美娜.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