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俊 葛淇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通过创新产业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在培育过程中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实践基地;教学水平;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在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加深,各地高校分别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做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的知识之外,也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创新产业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教育的水平。接下来,我就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做如下的分析和论述:
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如何让设计在茫茫人海中发光发热,这就要求设计要具有广阔和宽泛的设计思路,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具备超前的设计理念和认知。艺术设计是一种实践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让学生去了解和体会艺术设计中的思维创新和它的应用价值。过于遵循的死板的学习模式,不仅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望而却步,甚至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要想在众人之中凸显自己,那就必须要具备独特的设计规划和眼光。
面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锻炼学生的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省级、全国性的设计创意大赛等。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检验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手段。无论对于任何一种专业的学习,都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创业创新,让学生能充分地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得到实践的机会。因此,学校提升创新实践教学质量,建设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视人才教学培养的原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的年代,不得不让人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已经改变了当初的那个上学难得时期,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能够上到学是一种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现在摆在学生眼前的却是:在走出学校之后,接下来该往哪里走,以后自己的生计该何去何从?
面对就业创业问题,现在的各个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也在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问题。随着现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更新,当初的旧的教育思想已经在逐渐的褪去,现在对于高职类院校已经开始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为一种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从而帮助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就如面对艺术设计这一专业来说,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犀牛软件的使用或者在画画的速度方式以及出来的最终效果等等,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它的特长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且在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方式的逐渐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里,达到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对新的事物和设计思想不断地探寻的过程中。只有在不断的重视去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后,在社会之上有立足的地位。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一种机制,在现在的我国来民族的振兴遇到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在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没有模仿,也没有退路。事业需要大智大勇,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一种机制,它应该符合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个人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是人才发育、生长的摇篮,是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个人志向,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的熔炉,是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来源,也是他们得到帮助,受到肯定,感受激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从整体来讲,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运作系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不断地推出契合时代特征的人才。上述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形成具有我们中国优良传统与现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成长机制。
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社会中,面对于我国的情况来说,是一个急需个各类人才的国家,当然对于艺术设计这一类人才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在现在这个教育不断地改革的时代,随着教育不断地向更好地方向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跟随者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地前进。在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改进,使得在最根本上解决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性的培养国家的设计方面人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产业能力,并给予实践的机会以及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职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