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宋芹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019
【摘 要】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即将进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医学生若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将会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医患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影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建议,期望医学生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促进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学生;沟通能力;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当前医疗系统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医疗纠纷是由于非技术性层面的原因所致,其中一个突出原因是医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及其家属洞察力不足,导致医患之间没能有效沟通[1]。多数医疗纠纷所涉及的事件并不构成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或根本不存在医疗责任,而是由于医生不善于沟通或不适当的沟通所致[2]。因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未来的医学工作者,研究中国医患沟通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的基本技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在医学教学中进行探索,我国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缺失,考核评价不当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在医患沟通能力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上存在欠缺。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完善,但非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欠缺,同时很多非专业课没有教材,如医患沟通能力课程。医患沟通与医疗纠纷防范处理等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技术轻人文[3]。在学生沟通能力高与低考核中,大部分医学院校注重理论考试,欠缺实践考核,这也影响学生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医学生实习时间比较长,但对实习的考核,基本不涉及沟通能力,导致他们沟通能力的缺失。
2.课程侧重理论教学,医学实践能力不足
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形式开展,临床带教的教学形式较少,理论与医学实践融合不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我国医患沟通教学主要在医学教育早期阶段实施,而临床实习或毕业后的工作阶段则缺乏进一步培训,医患沟通在终身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不足。而欧美国家从进入医学院校开始就进行医患沟通教育,本科阶段侧重基本交流技能的学习,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沟通技能,住院医阶段会对沟通技能进行专门培训,另外对在职医生也会定期进行沟通技能培训。
3.沟通技巧培训不足,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我国医患沟通课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导致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不足。调查研究,发现临床医学生在理解患者方面得分偏低,在诊疗过程中也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对患者的倾诉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同理心,耐心不足,只想尽快结束问诊,容易失去患者信任。而在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专门开设诸如《医患沟通的艺术》《医患沟通技巧》和《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课程内容已细化到沟通中的语气、语速和语调等细节,有利于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应对复杂场景和突发情况[5]。
二、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建议
加强医患沟通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是当今医患关系对现代医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需要与患者加强交流互动,这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1.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方式。
在医学学科研究上,要重视沟通能力的研究,研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沟通能力的课程改革。增强沟通能力需要步步积累,所以,对医学生这方面教育需要从入学开始,每一学年要有相关课程,并且要作为必修课。除此之外,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渗入沟通能力教育,使学生时时受到教育。同时在实践课程上要重视沟通能力教育,使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医学院校要适当增加医学生见习、实习时间,使医院充分对他们进行医患沟通能力教育。各医院对见习、实习的学生也要加强沟通能力教育,使医学生沟通能力得以提升。
2.重视职业认同教育,转换培养策略。
对职业的执著、热爱、认同是医学生积极努力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可度,树立职业情怀。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沟通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调查中发现,男生沟通技能明显低于女生,在沟通能力培养中要加大对男生的培养力度。医学专业录取学生理科生较多,文科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强于理科生,因此对医学生进行沟通能力教育理科生和文科生侧重点要存在差异。总之,使医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因人而异地展开医患沟通能力教育将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3.强化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美国管理沟通的权威专家基蒂·洛克认为,获得信誉的方法有三种,包括换位思考、突出正面效应和使用非歧视性语言,三种方法中,最根本的是换位思考[6]。要搞清患方需要什么,医生能提供什么,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可重点从地位平等化、语言通俗化、预期合理化、服务可视化和决策共同化五个方面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与医疗有关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不同角色,模拟双方沟通的真实场景,处理纠纷和冲突等,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尝试设置沟通的两难困境,比如告知坏消息的场景,用语言渗透等方法防止对患者精神的严重打击; 甚至可以用过激的语言,模拟容易引发矛盾的冲突现场,以锻炼医学生用恰当而机智的语言化解矛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PIYUSH R,ARCHANANA K,AVINASH C.How can doc-tors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J]. Journal of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search. 2015,9( 3) : 1-4.
[2]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3,23( 10) : 54-56.
[3] 王毓倩,李航.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与医疗纠纷防范处理能力[J].医学与法学,2018,10(6):66-68.
[4]刘虹,沈超 . 独立建制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 [J]. 医学与哲学(A),2015,36(7):13-18,50.
[5]王莹,王园园 . 英美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对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启示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62-63.
[6]魏江. 管理沟通 :成功管理的基石(第 4 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9,12-13.
作者简介:蔡磊,女,山东协和学院针灸推拿专业
指导教师:宋芹,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