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潇 吴昌梅 高鑫荣 冯璐瑶
陕西师范大学 710000
摘要:作为城市生活中“异乡人”的流动儿童游离于城乡二元结构中,体现着“边缘人”的特征,其社会适应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社会融入与排斥为抓手,分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过程与障碍,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社会融合;社会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工业得到发展、传统农业滞后的二元经济体制被打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不再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那样依靠户籍制、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里,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促使我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由农村迁向城市的状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流动人口问题,流动儿童问题是其伴生问题之一。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知流动儿童是没有能力进行自我迁移的,他们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加快的背景之下因父母工作的缘故不得不跟随迁入城市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城市生活对于习惯熟人社会的流动儿童而言,是新鲜和震撼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面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带来的文化震撼,融入城市社会是他们的理想状态,但也存在被排斥在城市文化以外的情况。
一、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文化区隔
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文化,是由显性与隐性的社会排斥造成的。显性的社会排斥是指由于明确的社会制度、政策、法律、习俗规定等将一部分人排除在享受正常的社会权利之外,从户籍制度排斥的角度来看,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流动儿童在教育上无法同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法定义务教育权利;从入学政策排斥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针对流动儿童就学政策主要有两种形式:“材料入学制”和“积分入学制”,这两种政策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是造成我国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模糊,难以解决当前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的根源。此外,从教育资源排斥的角度来看,当前流动儿童主要在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对流动儿童开放;从福利制度排斥的角度来看,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在流动儿童这里难以得到很好地保障,流动儿童想要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往往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用才能就读该地区质量水平较高的学校。无论是户籍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资源,还是福利制度都表现出了城市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尽管国家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隐性的社会排斥指因城乡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不同以及城市对农村固有偏见等所致使流动儿童遭遇社会排斥。流动儿童因家庭经济资本的差异,导致其消费观念与消费能力同城市儿童存在巨大偏差进而遭受社会歧视。此外,流动儿童遭受社会关系排斥。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流动儿童的社会关系也主要是在学校中得以建立的,因此流动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对其城市社会适应的积极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流动儿童在学校所接触最多便是同辈群体,因此助于加深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
虽然流动儿童的原生文化与流入地的城市文化属于同根文化下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但其身上所镌刻的乡土烙印与城市文明之间仍存沟壑。在经历了接触与排斥两个阶段后,因其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流动儿童会经历一段“文化阵痛期”。但随着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交往的增多,他们逐渐习得城市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进行原生文化的改造的过程中,不仅将自己的角色由“外来移民”流转为“本地居民”,也学会如何与城市社会融合并且和谐相处,进而为城市主流文化所同化,最终实现融合。在文化持续的碰撞与交流中,流动儿童逐渐习惯城市生活,对于城市具有正面评价。但仍然对家乡怀有依恋,在流入地参与社会活动时抱有一种出离感,形成一种流动儿童群体处于流动状态下的特有文化。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流动儿童渐渐受到城市本地儿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习得城市本地儿童的同辈文化,融入本地流动儿童的圈子。此外,流动儿童逐渐将流入地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或规章制度等文化内化,熟悉了流入地的建筑、环境等条件,与流入地物质环境形成的物质文化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流动儿童通过模仿与自主习得实现了城市文化适应。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文化调适
基于对流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生存现状的研究,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结构性因素的探讨也不可或缺。早期学界质疑结构性因素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的限制,但事实上现有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以及法律规定等方面已经明确地赋予流动儿童正常的社会权利。在此基础上,流动儿童可以拥有与城市本地儿童近似或一致的权利,在医疗、交通、教育、福利等政策方面不受社会的制度性排斥,完成社会适应。虽然流动儿童不会因制度方面存在的因政治规定形成的一种结构分层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结构之外,但也应当重视城市中非正式制度对于流动儿童发展的影响.因为只有当流动儿童在隐含的、非规定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层面完成社会适应,才意味着流动儿童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社会文化融合。
个体因素作为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基础,对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是一种理性化的行动,流动儿童作为行动者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来表现自身的愿望,在行动过程中再生了流入地的社会结构,这一过程不仅纳入与利用了流入地的社会结构,也将流动儿童自身所铭刻的原生文化与流入地盛行的宿主文化进行了调适与融合。实现主动的社会适应的流动儿童,往往受到主流文化的吸引,认同流入地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文化,出于自身愿望积极向主流社会的盛行取向靠拢,他们背叛自身所携的群体亚文化,内化流入地儿童的文化与惯习,从而完成社会适应过程。
学校作为流动儿童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域,对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打工子弟学校更适合流动儿童完成社会适应,因为流动儿童处于同质性文化中不会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可以平稳地进行社会化。但是学界普遍证明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中社会融合程度更好。因为流动儿童在打工子弟学校中会使得固有的文化影响更加固着,对本地城市社会文化产生拒斥心理,不利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且作为流入地社会中的“外来者”,移民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话语权缺失的地位,更容易达成“融入型”的社会文化适应,如果将流动儿童禁锢并集中于打工子弟学校这一场域,不仅剥夺他们与主流社会互动的机会,亦容易使打工子弟群体的原生文化凝聚为一种与主流社会对抗的内生的群体亚文化,更不易与主流社会融合。在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可以习得流入地社会盛行的文化,并且与本地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从而实现与城市社会文化的融合。
家庭作为固着在流动儿童身上的因子,对流动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关系、亲子交流、家庭网络资源、家庭教养方式等条件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也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作为一个包含多维度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还会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以及游戏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标志着家庭背后所隐含的原生阶层结构的力量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远超过同辈群体与学校因素的影响。
流动儿童所居住的社区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流动儿童所生活的社区通常是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其文化同质性较高,流动儿童所进行社会交往的群体大多也是具有类似文化惯习的流动人口,会加强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的文化代际传递,不利于流动儿童进行社会适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生活在城市本地人口居住占多数的社区内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程度相对较高。
三、展望
通过对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归纳,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可拓展的空间。
首先,研究缺乏发展与连续性。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是一种过程,其间对于流动儿童过程性的适应和个体特征变化值得我们进行追踪研究。
以纵向研究的方式对同一个流动儿童群体进行多次测量与访谈,从而把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过程性变化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理论框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其次,研究对于流动儿童“局部城市化”现象欠缺分析与解读。有部分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呈现出价值观“局部城市化”的现象,而也存在一部分身份归属模糊,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的流动儿童,这部分流动儿童可能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遭遇了“玻璃天花板”,其一方面认同主流价值观,渴望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则制度性地自我放弃。然而学界关于这部分特殊流动儿童的研究较少。
此外,一般的研究都集中于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高度不适应,从而对城市社会采取回避与逃离的流动儿童;对于流动儿童群体需要理性看待,不能抱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认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消极、并不具有优秀的品质,对流动儿童群体“污名化”。事实上有一些研究已经证明流动儿童一些正面情绪的反馈会高于正常学龄儿童;对于中国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需要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不能一味套用国外移民研究的相关理论,中国流动儿童具有独特的群体特点,不论是年龄、文化还是其他方面。将国外移民研究的理论直接用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不考虑年龄特征与文化特点,是专断且存在误区的。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具有我国流动儿童特点,专门用于研究我国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理论框架;以往研究关注流动儿童正向融入状况,忽略对于流动儿童负向融入社会的探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于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中出现的负向融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与解读,以完善此类研究的缺陷。
流动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中重要的青少年特殊群体,关于其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不仅应当注重影响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的相关因子的研究,更应该以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功能性融合与影响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新落脚点,从而为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提出新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07):229-231.
[2]《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
[3]常亚慧,王苏平. 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4):79-88.
[4]田恬. 北京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6个北京流动儿童个案研究[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2):55-57.
[5]郭良春,姚远,杨变云.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05(09):50-55.
[6]龙丁江,陶印华. 日常休闲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16(06):71-76.
[7]周晓焱. 发展视角下我国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05):54-59+92.
[8]李敏. 论城市非正式教育制度对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J]. 教育学报,2006(02):75-79.
[9]王中会,蔺秀云,黎燕斌.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06):656-665.
[10]雷有光. 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4(06):27-31.
[11]张立忠.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及其对策[J]. 南方农村,2007(01):44-47.
[12]王毅杰,史晓浩.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2):97-103.
[13]李晓巍,邹泓,王莉. 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9(09):81-86.
[14]唐有财. 流动儿童的城市融人——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城市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09(01):30-38+94.
[15]卓然,葛鲁嘉. 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社会科学战线,2015(10):271-274.
[16]周皓.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代际传承[J]. 中国人口科学,2012(01):70-81+112.
[17]吕慈仙. 异地高考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调节效应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95-101.
[18]靳小怡,刘红升,刘朔,姚俊霞,刘利鸽.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深圳市中小学调查数据的分析[J]. 南方人口,2015,30(06):68-78.
[19]曹连喆,方晨晨. 家庭背景、非认知能力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9(04):5-9.
[20]邝娅,谭千保. 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1742-1746.
[21] 熊春文,谢彤华. 不平等的童年——基于流动儿童游戏文化的田野考察[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2):100-109+141+148.
[22]刘红升,靳小怡.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概念测量、群体差异和影响因素[J].兰州学刊,2019(02):132-144.
[23]张大维,谢洪波,余彧. 封闭化与街角化:流动儿童现状及其社区融入研究——基于W市H社区的调查[J]. 社会主义研究,2012(02):87-91+146.
[24]栗治强,王毅杰. 掣肘与鼓励: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合机制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2):93-100.
[25]王中会,周晓娟,Gening Jin.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其社会认同的追踪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4(01):53-59.
[26]梁子浪,王毅杰. 流动儿童城市印象研究——以63份访谈资料为主要参照[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41-47+90-91.
[27]熊易寒. 中国教育中的阶级再生产[J]. 文化纵横,2010(04):70-73.